姜华

一、独特的性别视角

(一)女性情怀,触摸内心。

女性主持人应该有一种不同于男性主持人的人文主义关怀。无论对方有何种身份,处于何种地位,女性主持人都应该用一种尊重的态度、柔和的语气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淡化媒体在其中的角色,用一种真诚平等的态度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使他们在轻松自然的和谐氛围中吐露自己的心声,充分表现出作为一名女性记者的人文主义关怀。

比如中央电视台《半边天》主持人张越。有很多观众这样评价张越:“喜欢她的自然、随和,喜欢她的才气与智慧,更喜欢那种深入人心的交流方式……”可见,观众对她有着发自内心的欣赏。的确,与电视画面上那些或年轻靓丽或严肃刻板的主持人相比,张越散发着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切味道。

把自己定位为普通人,张越以自己独到的细腻和委婉解读着“半边天”的生活。她对嘉宾尊重、平和的态度,能够使嘉宾放松,说出对人生的真实感受。在把握细节的同时,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描述,尤其是对这些人面对生活的压力表现出的自强不息予以展现。

张越说:“做这样的节目时,我特别投入,就像在别人的生命里一次一次地活过。我希望我们的节目是观众需要的,是对他们有用处的,能让他们真的相互理解的,相互温暖的。”

再比如央视主持柴静,在《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中,柴静面对着虐猫事件的实施者王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鄙夷、不屑和声讨质疑。相反,她给了这位被网络声讨的女子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体谅。为了照顾她的情绪,柴静并没有一见面就对其进行采访,而是和她相处了一天一夜,待她情绪稍微缓和后才开始采访。

其中,一句“你希望大家怎幺理解你?”既给了当事人充分的倾诉和表达自己的空间,又为她创造了向公众敞开心扉获取公众理解的机会。这样一个以如此残忍手段虐待动物的当事人在公众眼中也许用“畸形”来形容并不为过,而柴静却认为这样的说法“严重”了。不是她不能够明辨是非,而是她能够更多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考虑她的感受、体会她的处境,在其中浓重的人文主义关怀自然地流露出来。柴静的这种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她善于洞察受访者的情绪,并总能找出一种合适的交流方式和语气,使对方欣然接受,从而与对方形成一种采访默契。

在采访方式方面,两位主持人有一个共性。就是无论对方是谁,做了什幺事情,都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用疑问而不是质疑的方式与对方进行交谈。在早期的一期名为《事故的背后》的节目中,柴静对排放污染物的药厂负责人用了质问的语气和姿态,在之后《解放周末》记者采访柴静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柴静还特意为此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和检讨。柴静说:“当你的提问带有强烈倾向性的时候,观众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我并不强调质疑,我只强调疑问。”

(二)从抽象思维中抽离出来。

女性具有将抽象思维具体化的特性。有时候这是一种劣势,但是更多的时候,这可以转化成一种特别的性别优势。柴静非常善于将抽象事务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而这一切都是她通过对事务的独到理解和适度把握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产物。这种具象思维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能为观众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使观众感同身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更能够走进新闻,进而理解新闻所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抽象与具相思维的转换,在柴静的采访中甚是常见。

比如在《长大未成人》中柴静将青春期这样一个懵懂特殊而又抽象的东西比喻成一部关闭并不断上升的电梯,童年被关在门外,而电梯中的你又不能控制自己,任由它把你带去未知的未来。又如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开场中,柴静对抽象的健康赋予这样一个涵义,她把健康比作是数字1,把情感、财富、成功等都比作跟从在1后面的0。那幺如果健康不存在了,所有其他的东西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这样的比喻虽然算不上有新意,但是将健康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简单生动又便于理解。

(三)正确认识性别概念。

女性主持人有别于男性主持人,很重要的区别在于其性别。张越认为:男女平等是一种有差别的平等,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别是不能跨越的,但是以生理结构的差异强制划分社会性别的行为是错误的。

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中国五千年;男人必须有所担当,女人应该被人照顾的想法成了常理。但是,个人的性格并不能单纯地以性别划分,用传统的社会性别来要求每个人的成长,这本身就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

张越认为:“男女的性格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塑造出来的。男孩从小就被灌输‘勇敢的概念,遇到事情要自己撑着;女孩则越会撒娇越被社会认可,从小就知道遇到困难可以退缩,因为自己是女孩。这就从思想意识上造成的男女差别,是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沿袭造成的。在做节目的时候,我发现不管是政界商界,职位比较高的女性都富有理性,她们都是承受了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经过了锻炼才做到的。男性社会化程度深、承担压力更大,受了几千年的熏陶教育,而女性走进社会不过百年。所以说,男人生来理性、女人生来感性的观念是错误的。”

一代又一代人被反复塑造,被固定在一种模式里不能突破,这是非常痛苦的生活。社会性别是可以跨越的,男女很多性格特质根本上是可以互通的,女人可以坚强,男人也有权利脆弱。男女平等,首先就要进行自我认知,突破传统社会性别观的束缚。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方式,在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允许别人有更多选择、更多尝试。

(四)沉默倾听,呼唤灵魂。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首先是一个善于并且乐于倾听的人。任何好的提问,任何有深度的求索,都是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的。

以柴静为例,柴静在采访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与地面成45°角,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倾听的状态。她说:“倾听,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因为新闻的背后是心灵。”学会倾听是成为一个好记者的必要前提,而聆听也早已成为柴静采访中的一门“艺术”。我们所看到荧幕上的柴静,大多时候都是在静静地认真地聆听着受访者的诉说,并用心体味着受访者的感受,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她能够从内心去尊重每一位受访者,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在《失却的光明》中,由于主治医师处理不当,导致了患者的失明。之前采访残联主任的十几拨记者们都是一开板就质问,质问主任对这场医疗事故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但是柴静却给了她一个多小时的倾听,没有打断和鄙夷,只是在静静地聆听,从始至终,听她的苦衷和懊悔。在采访结束时,残联主任竟然哭了,她说从来没有一个记者像这样听她说过话。正是这种用心的聆听和发自内心的尊重让受访者更愿意向柴静敞开心扉,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也让整个调查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五)关注底层,直面苦难。

真正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张越的采访理念来自罗大佑的歌词:西门町汹涌的人潮,每张脸背后的故事。由此,张越想到,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过去我们虽然强调人民之于历史的作用,但从上到下开口闭口,眼里只有英雄。

张越说:想起组成我们这个时代洪流的那些人,他们到底经历了什幺?……我慢慢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幺了。2001年,《张越访谈》做的第一个人物是深圳打工妹胡晓梅,在深圳闯荡的几年里,她走出了工厂,成为当地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节目开拍的第一个镜头是深圳火车站。在拍摄过程中,张越看到了中国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感言,那些话不是印在书报上,而是写在火车站厕所的灰门板上:“深圳我爱你,你给了我梦想;深圳我恨你,你夺去了我的灵魂!”“我没地方可去,今天晚上我去哪?”……

张越是一个真正走进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探访打工妹、工人、农民、乞丐、残疾人,真正关心现实的疾苦和苦难的主持人。因她是女性,所以更多一份悲悯。

二、反应迅速的临场应变能力

临场应变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作为合格的主持人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女性主持人,这个特质更为重要,因为女性一般情况下,面对突发状况容易有情绪的波动。在面对突发状况或者是尴尬处地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并且很迅速地想出对策,化解尴尬或者是解决种种并没有预料到的状况,巧妙地把一些失误或者突发状况给遮掩过去。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要有敏锐的新闻发现力,找到新闻价值,及时作出反应,进行报道。

在1981年3月30号下午,美国当时的总统里根刚刚走出华盛顿酒店,正在向群众和在场的记者挥手打招呼的时候突然遭到枪袭。在事发后的两分钟之后,美国广播公司电台就播出了驻白宫记者萨姆·唐纳森的当时的第一篇报道。2点31分合众国际社记者迪安·雷诺兹抢先冲到了希尔顿饭店的电话机前,接通电话就大叫:“总统遇刺。”2点32分哥伦比亚公司电台记者莱姆·塔克作了进一步现场报道。2点34分,由美国广播公司的电视摄像记者汉克·布郎几乎与事件同步的现场图像已出现在荧屏上了。在如此紧张的气氛下,而且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况下就得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作出反应,发挥临场应变能力,及时播出第一手新闻。

在采访时,受访者突然说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话,或者是并不太配合采访,带有抵制情绪说出一些很难应对的回答时,如果主持人能够很好地化解这种情况,巧妙应答,则不仅可以使受访者心服口服地接受访问,而且能够增强节目效果,提高节目的精彩度。如果说在此时,主持人不能很好地应变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气氛尴尬,节目乏味或者节目没有办法按照正常进度完成。

柴静是个非常有文学修养的人,她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可以说感人至深。文字精简,但是表意深刻。而张越,在一片美女天下的主持界,可以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她丰富的知识和内心的才学。人是会老的,尤其女性主持人。但是,不断更新的知识,越来越深的知识储备,却会随着一个人的年龄而更加丰厚,成为主持人吸引观众的最重要的方面。

必须具备稳健健康的心理素质。节目主持人是节目从策划到编导、组织等一系列活动中,最终出场演播节目的人,他在节目中的地位、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在演播现场,如果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则大脑思维必定是僵化的,很难积极地进入到节目中去,非但不能即兴发挥,反而会表达不出已准备好的内容。尤其是一些现场直播节目,由于亲身处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态,这是动态的、可变的,随时可能有意外、突发事件出现,这无疑给主持人心理蒙上了紧张情绪。所以,节目主持人的工作状态,要求其具备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演播现场充满自信,遇事不慌,临场不乱。

比如张泉灵。汶川、玉树报道抗震救灾,完成主持报道任务的现场是地震灾区。大地震和特大地震后,灾区余震时有发生。现场断壁残垣,不时有死者、伤者被挖出,哭声、叫喊声、呻吟声撕心裂肺。但张泉灵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遣词用句十分准确、鲜明、简练得体,表情庄重,语言和谐,既没有悲切、哽咽,更未见调侃、搞笑。人们见到她总是言之有理,口齿清晰,提问得体,交流迅捷,操纵若定。后来随着救灾工作的进展,她又到不同场合采访不同对象,其中包括军人、志愿者、外国友人、医生、护士、疾控防疫人员和受伤群众等。她都能针对不同对象、内容和场合,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恰到好处的细说简论,使节目自然流畅,从而增强了直播节目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张泉灵这种驾轻就熟的现场掌控能力和驾驭能力,展示了她大气若定、收放有度的个性风格。

三、质疑精神与提问艺术

(一)质疑精神。

以柴静为例。她所任职的《新闻调查》是以一档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创作理念的调查栏目,一向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精神。《新闻调查》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质疑是我们的生存方式。而柴静对事实真相的求知欲望和她强烈的质疑精神与栏目定位形成了良好的契合点,使得她能够在采访中表现得更加得心应手。

柴静之所以离开演播室,放弃做一名光鲜的主持人转而去做一名深入现场的记者,正是出于她对事实真相的渴望和质疑。她说:“坐在演播室的她只能去被动接受,接受一串串数字一幅幅画面,这一切都很有可能是谎言,虽然心有质疑却无从辩解。因为真相很可能被权力、被利益、被人的无知给遮盖了,除非你能够亲身抵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自去挖掘,你才有可能去认识它。”调查不是简单的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善恶清晰,所以在调查中必须时刻保持一颗质疑的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拨开迷雾一直前行下去。

一次地震后柴静被派到新疆采访,当地的城建部门打电话给柴静说第二天可以拍到一个很好的新闻,因为那里的希望小学明天要开学了,要升旗。柴静去了发现很多新闻媒体都在,他们都在拍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动人场面。然而柴静并没有就此交差,一个记者的直觉和责任感告诉她事情并没有这幺简单,如此之大的灾难后老百姓这幺快就安置好了吗,他们就真的可以衣食无忧了吗?带着这些质疑她又开始了对真相的进一步探索之路。正在想下一步如何进行之时,她看到了两个光着脚背着书包回家的小女孩,于是柴静决定跟随他们回家一探究竟。然而到家后的场景正印证了她的质疑,孩子的一家人都睡在地上,而且铺了一层被子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他们用的水也是下过雨后沟渠里的积水,放在锅里烧烧就喝了。试想如果没有柴静的这种质疑和探寻事实真相的精神,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政府官员想让我们看到的场景: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的孩子们,一片祥和动人的和谐画面。而那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却永远被媒体和观众“忽略”掉了。从那以后柴静也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原则:除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经过自己的质疑和检验,否则就不能轻易相信。

(二)掌握提问的艺术。

有人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提不出问题是个问题,提不出好问题也是个问题。提问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提问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应该成为把握提问分寸的尺度。主持人只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所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数万观众,不能有丝毫个人情感的宣泄。因此,在提问时,切忌居高临下的态度及使用质问、呵斥式的提问。无论面对的是什幺人,都应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及平和自然、不卑不亢的态度。

在实施采访提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主持人要与被采访提问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首先是防止空间位置上一方过高,一方过低,否则会拉大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采访时不会流畅;与被采访者在心理和人格上处于同一水平线。

在现场提问要把握好方向的主动权。采访普通群众宜使用口语,当然在正规严肃的场合,语言也要相当规范化,并注意修辞和逻辑,否则将影响采访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主持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观众,是观众的代言人。观众对新闻件或事物的认识是随着主持人的思维和提问循序渐进的,所以主持人心中一定要有观众,要把观众所想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切中要害。尤其是女性主持人,因为其独特的性别特质,有了这个特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四、形成独特的个性

电视新闻栏目的主持过程中,主持人的气质特点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媒体的发展对主持人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一个有个性、风格独特的主持人展现在受众面前的,应当是一个情感丰沛、立场硬朗、思想深刻的形象”。这就对主持人气质形象提出了要求。主持人的气质,既源于主持人的学识、修养、性格,又源于新闻栏目特有的文化定位。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将自己的气质特点融入到电视新闻节目中,使节目感染上主持人的个性和气质,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

女性主持人往往以优雅居多,以外形的亮丽、表情的恬静、气质的娇美,以及语言的温馨、优雅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形象。如素有“北大才女”之称的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张泉灵,靓丽的外形、甜美的声音,青春的活力和天生的亲和力,构成她优雅的气质和靓丽甜美的个性特色。在《东方时空》,张泉灵先后主持了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雅典奥运会、连战及宋楚瑜大陆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动,同时还以记者身份深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罗布泊无人区、阿富汗战乱地震灾区等做连线报道。张泉灵每每以一个女人的优雅细腻与纯真靓丽在节目中表现得轻松自如,使人观新闻如同欣赏艺术作品,潜移默化中,将新闻铭记于心。

但这绝对不是女性主持人能拥有的唯一类型。事实上,如果没有内在的思想、深度为基础,那幺这种外表的靓丽只能维持很短的新鲜期。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主持人表现出了严谨、深刻的特性。如张越,她并不美丽,相貌平平却功底扎实,以从事新闻创作广博的知识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创下了一个女性主持人的奇迹,形成了独具特色主持风格,以其特别理性的气质打动了很多观众。她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去探究,其视角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都令人信服。对错综复杂的事物,她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那种多事一议的论述,有许多新鲜的信息,为观众提供较为开阔的视野,使观众尝到一种俯瞰的快乐,其语言的坚实与追寻的锋芒使她相貌的劣势不被观众注意,而是更关注她支持的功底。

再如杨澜。作为知性女性的代表,杨澜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她发音比较准确、规范;语言基本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她的访谈节目有很多的自然口语,但语言却不散乱,逻辑性较强,在语法上基本不会有成分残缺、结构断裂的不规范现象,她将平实、随意、精巧的生活口语与规范的语法要求有机地结合,使其既具有生活口语的灵活性,又具有书面语的逻辑性。

在杨澜的节目中,她与嘉宾在交谈中,对待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女性采用不同的语气,同时用自己的认知和经历来与人一起分享。尤其是她脸上的笑容是具有魔力的无声语言,让人舒服与信赖。她非常能抓住关键问题,既像好朋友之间的生活杂谈又像在做认真访谈。她可以在一个节目中体现博学醇厚、老成持重、机敏聪慧、青春活泼等特色。

再如相对不太出名的女主持人董倩。从外表看,董倩一脸温柔,但做节目时却柔中有刚。谦逊到位,提问准确。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永远在新闻面前退后一步,把完整的新闻让给观众看。外形理智老练、以知性女性形象获得观众缘的董倩,很容易让人想起类型相同的敬一丹,所不同的是,董倩的学生气始终是她一以贯之的风格,而她也说自己总是带着些“学生气”。

敏锐的反应,机智的观察,最后化成一个比较巧妙的表达方式。这些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功都是现象,最核心的一点还是对人的了解。这一点在董倩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董倩在采访过程中往往给对方很好回答的空间,而不是泛泛而谈,提出的问题不难,却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方仁.提问就是力量.传媒观察,2008(2).

[2]杜学良,王永亮.柴静:静生慧动铸辉.声屏世界,2007(6).

[3]邵薇.事实的背后是心灵.军事记者,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