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莲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误区,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结合身边的教学事例,我认为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应明确“目的性”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珍惜宝贵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校园情境图,图中画了拿着三角板的教师,教学楼上挂着的钟表,等等,教师引导说:“一起去看看热闹的校园,你看到了什幺?”因为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造成学生的回答是:“图上有教师、同学、大树……”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于是老师只好指着表、三角板说:“同学们看这儿有什幺?”硬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的思路。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不能漫无边际地乱跑。教学情境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观察和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二、创设情境应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创设情境应以让学生关注问题为目的,现在有些教师却带着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的目的进行情境的创设,所提问题非常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我们的课堂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笔者听过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者从班级人数入手:全班有多少人?(27人)几组?(3组)每组几人?(9人)每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1/3,9/27)而1/3和9/27都表示每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它们大小应该相等。但如何验证呢?这个问题由学生周围的事件引入,激起学生的关注,激活他们已有经验,层层铺开,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为此展开了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折纸条、计算、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努力有所收获,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多媒体情境创设的“适度性”

在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中,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为了使课堂更精彩,每一个环节,都用声像来配合。本来用简单的语言能讲明的地方,也非要用多媒体代替。由于过分花哨,时常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每播放一支曲子,闪现一个画面,学生都要新奇好几十秒。有时,课件中还会选用一些毫不相关的背景图片,或不时跳出几个卡通人物。可以想象,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自然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谁还会有精力、有兴趣进行逻辑思考呢?所以课件制作要简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最主要的是实用,避免追求表面,更不能画蛇添足。

四、创设情境的“真实性”

教学中的情境虽然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应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实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如:很多教师在进行《可能性》的教学时,对“一定不能”这一部分的教学,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准备了一个根本没有红球的盒子,却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幸运摸奖,能摸到红球的同学,老师将奖励一支笔!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去摸,结果可想而知,谁也摸不到,自然没有人得到教师一支笔的奖励。于是教师得出以下结论:盒子里没有红球,一定不能摸到红球,完成教学。看似教学设计得很巧妙,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但这个情境却是对学生的欺骗,明知没有,还要设置有奖摸球,学生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并且会给学生被欺骗的感觉。情境虽然是虚拟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再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因此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

五、情境创设应充满童趣,但要因人而异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重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

如学习内容是一年级的《拼组图形》。具体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如下: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小熊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小熊家,提出:“你发现了什幺?”引导学生发现小熊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为小熊补钩破的裤子,应选择什幺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考虑图形的应用性。为小熊家被小猪拱破的外墙修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本课主要从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整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而愉快,教学效果很好。但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童话运用到高年级的教学中,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感兴趣,并热衷于扮演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关键是这些情境能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

有效的情境设计能把学生的学习拉进一个美妙的数学天地,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能让学生在情境里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智慧的挑战,解决问题之后幸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发现有用的素材,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