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静

1.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2.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问题。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又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日常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3.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广泛收集资料、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培养。

3.1具有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为学生指出较明确的方向,例如开出参考书目、列出相关网址等。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卷,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3.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这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因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需要较高水准的思维,而写作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较深刻的思维和较强的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并从历史中汲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3.3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交流与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创造交流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交流各自制作的历史小报、论文选题等,又如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材中的一节,上台作主题发言。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有的为检测讲课效果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学生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

4.运用丰富的历史网站,构建历史教学新模式

历史博大精深,史料浩如烟海,而我们在教材中涉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感知一个完整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呢?单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补充的那点史料是远远不够的,根本无法满足对历史学科有兴趣的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有的时候,教师所掌握的资料有限,无法很好地实施教学。如果运用互联网,这一状况就得到根本的改变。互联网上关于历史的资源极其丰富,各大综合网站所提供的搜索引擎中都有关于历史的分类。如在新浪网上,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几十个目录、几千个相关网站,仅社会科学栏的历史类别中,就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考西学、论坛与聊天、研究机构、史学理论、科技史、人类大屠杀史、文革纪事、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通史、艺术史、哲学史、地域文化等十几个大类、几百个相关网站,而且不断有新的网站加盟。众多的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个人业务进修的空间,也为学生课余了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5.教师要先“学习”

教育是一项对生命的实践活动。实践需要躬行,生命贵在体验。躬行历史教育需要借助前人的知识、技能、经验、智慧;需要推理、想象、移情到一个相似场景,才能更好地认识、体悟历史生活、经验和教训。虽然今天的历史教师多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但难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难免陈旧和落后;历史新教材虽已推行多年,至今却仍有些教师对新教材还不熟悉,有的虽能熟谙教材文本,但不能内化教材和融通历史。总之,对这些过去了的生活、教材中的历史,教师如不做到先学,不仅难以准确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准确领会“(课)标”、“(教)本”的主旨和要求;而且难以体验历史之“柔美”和“骨感”,欣赏到历史的“魁魅”和力量。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知识固化、思维停顿、思想保守,而且“无知无畏”……究于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到先学,其好处不仅在于更新知识结构和观念,拓展专业和视野,而且在于通过先学,可以唤醒我们记忆、体验,把教材文本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转化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进而实现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更有利于理清思路,悟得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开展历史推理、想象和移情。另外,还可以斟酌学情,寻找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