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

摘    要: 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语文情感体验和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只有关注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探究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    应用策略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一度被忽视的,学生只注重语文知识传授,但是情感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随着新课程不断深化,教育目标由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化,情感教育进一步被提出和强调,各学校语文教师已逐渐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无论什幺题材和内容的文章,采用的都是解释词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讲解写作特点的方法,产生负面影响,文章被分解,显得毫无生气和活力,只剩下单调的字词和句子。语文教学不是生产工厂,负责生产同一规格的合格产品,而是培养具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体。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品位。这就要求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品格、价值观与文化精神等的引导。

(二)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无声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机械刻板地记忆教师和专家关于知识的解读,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投入。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不断被削弱。信息化时代加速知识的更新换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由单纯的知识要求向知识和能力转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学生不是一个知识容器,而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思想的独立个体,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必须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因为只有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习,才愿意运用已有知识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愿意呈现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在人的生存发展中,情感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情感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才,无不是通过不懈坚持和艰苦奋斗实现。现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享乐主义的影响,某些学生害怕吃苦,即使是家庭作业都不愿意完成,在生活中遇到一丁点困难,就埋怨父母或者轻生。在初中课程中并没有专门德育课程,而是渗透在其他学科中开展教学。初中语文包含丰富的人物故事和奋斗精神,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语文文本要想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对语文学科中的道德知识产生认同,才能表现出道德行为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同时,语文学科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可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相互帮助的生生关系,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这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不可估量。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补充背景资料,开展情感教育。

语文文本内容是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只有对作者的生活经验有所认识和理解,才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例如,《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与李大钊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艰难的国运,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二是雄健的国民,在每一次国难面前,中国人民是如何团结克服困难的,这些历史史实对课文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后,中国国内形式是怎样的,并以图示方式表示中国当时面临的处境,并搜集这一时期的故事、视频和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情感氛围,感受中国人民面对国难的牺牲精神和不懈的奋斗精神。情感是蕴含在每一个小故事中的,通过挖掘五四运动后一些震撼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民,在国家遇到危难时也要义不容辞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情感教育。

每一篇语文文本都渲染了一种情感氛围,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学情境设计可以是教师语言的引导,如在《背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父爱和母爱的表达是存在差异的。母亲通过语言表达爱,而父亲大多通过行为。这种爱可能是一个细小的动作,可能是一个神情、眼神,也可能是只言片语。父亲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有的会终生难忘。文章中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怎样的背影如此感人?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这样一来,激发学生关于父爱母爱的回忆,促进学生情感投入;也可以是生活经验的引导。例如,在《蜡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出现蜡烛的场景,生日中的蜡烛表示一种祝福;黑暗中的蜡烛寄托一种希望;祭奠台上的蜡烛表示一种思念;约会中的蜡烛营造一种浪漫;将老师比做蜡烛,歌颂奉献精神,蜡烛常作为一种比喻物,歌颂一种情感,本文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故事,诉说一种怎样的情感,从而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通过网络丰富教学资源,能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传统教学手段就显示出不足,而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相连接,可以迅速查找和调用全球各种信息和资源,选择合适的内容为教学服务,这就扩展了课堂时空,借助网络寻找更多样化的资源,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苏州园林》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中国园林建筑的特色和从中渗透出来的美,不是通过文章内容学习就能感知的,毕竟学生没有建筑学相关知识,无法根据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形成形象化图像,这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搜集苏州主要园林: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的相关图片和宣传视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上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学生通过初步的视觉感受能基本认识到苏州园林的不同与北方建筑的不对称性及景致设计。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学生展开关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充满园林建筑特点,教师通过图示展示,为学生语言理解提供感性支持,学生跟随文章优美语言的描述,一步步走进苏州园林,感受这种独特建筑的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教育的有效运用需要补充文本内容背景和人物资料,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曾诲.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