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

从教材编排来看,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文章类型众多,有写景文、散文、现代诗、古诗和说明文等。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往往会侧重文章的说明方法,并把文章从字词、句子、说明方法等几个方面割裂开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感到枯燥,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氛围沉闷。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说明特点,掌握说明方法,又能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成了不少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为例,尝试探寻说明文的教学路径,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一、标题前置,抓住关键词

好的标题能透射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使读者从这双“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突出课题中“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中的“就在我们身边”这6个字,我把课文题目改为“就在我们身边的纳米技术”。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第7课《就在我们身边的纳米技术》,谁来读课题?

生:老师!你的课题是不对的,明明课本上的题目是《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你把课题说反了。

师:你很会发现哦!老师这样做是有目的的。那你知道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幺呢?反复读读课题,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知道。老师你是想强调“就在我们身边”这几个字。

师:是的。那你想想看,我们的身边哪些东西使用了纳米技术?

生1:我知道我们家用的冰箱,里面就含有纳米,它是用来除臭的。

生2:我还知道有一种“纳米雨伞”,就是雨水滴在雨伞上它不会沾,收伞不会把我们的衣服弄湿。

……

此话题一抛出,学生七嘴八舌,争相发表自己的见闻,仿佛被打开了话匣子,努力地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有关“纳米”的事物。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精华的提炼和总结,所以本环节的教学一开始便紧紧围绕课文题目进行讲解,但又不同于以往,而是把题目的表达顺序稍加处理、变换。本环节的教学思路主要体现为逆向思维。就是把标题中词语的位置换顺序,把原题目《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改为《就在我们身边的纳米技术》。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能紧扣课文题目,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课题教学,出其不意,反其道而行之。

二、小组合作,发现新奇特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于是在学生对课文的标题有了一定认识后,紧接着用一个活动“小组合作,发现新奇特”来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因本文是说明文,其语言文字相对其他文章体裁而言更为科学、严谨。所以,我抓住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出现的“纳米”和“纳米技术”让学生自主进行对比,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现其中的异同点,以此理清两者的概念。

师: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你们知道什幺是“纳米”和“纳米技术”了吗?请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合作,试着解决。

生:“纳米”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技术”是利用纳米这样“小”的特性来进行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生活的。

师:是的。看来“纳米”和“纳米技术”虽然只相差了两个字,意义却大不相同呢!

出示词语:发现——发明;制造——创造。

师: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组吗?

生:搜索——探索  清晰——清楚  蕴藏——埋藏

师:同学们,纳米作为一种非常非常小、连光学显微镜都无能为力的物质,它是否只有“小”这个特性呢?

生1:我猜想,纳米不仅只有“小”这个特点,我们人类可以用它的“小”去赋予纳米更多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纳米的“小”来做一些发明。比如,课文中说因为纳米“很小”,所以人类发现它可以“吸波”,就发明了“吸波雷达”,可以让飞机“隐形”,任凭什幺探测器都检测不到它。这样纳米就具有“隐形”的特点啦!

生2:还有呢。我想纳米可以作为一种类似“石油、汽油”的能源来使用,这样以后我爸爸就不用给汽车加油了。多环保啊!我想,“环保、绿色”也是纳米的特点。

生3:我想纳米除了刚才几位同学说的,肯定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或者是我们还不知道的特点和用处。我真的很想研究“纳米”的其他隐藏属性呢!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各有各的思考,各有各的见解。看来,这个“纳米”已经勾起了你们极大的兴趣了。老师建议,咱们可以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就“纳米”和“纳米技术”做一个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仔细规划、全面思考。

活动虽小,意义非凡。教师在此环节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犹如深水炮弹投向课堂,问题抽丝剥茧,直击知识要点。学生先是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纷纷积极回答出类似的词组有哪些。接着,回忆思考纳米技术究竟是什幺。这样一个活动的安排,一方面既让学生理清了“纳米”和“纳米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区别,达成了“工具性”的目标;另一方面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大胆探索“纳米”的新特性,为之后学生探索科技之美、达到“人文性”的目标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