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初中化学课实验教学往往被忽视,其实它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有效方法探究,坚持实验方法多样化、实验素材本土化、实验课堂有效化,同时借助多媒体,以完善实验教学过程。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目前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仍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执教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的分析,探寻一套行之有效破解问题的办法,以提升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 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偏重理论学习,轻视实验实训

由于严峻的升学竞争压力,以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为主,普遍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即便安排了实验课程,也是以传统的教学演示-学生静坐观看的形式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无法作为主体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过程,缺乏必要互动,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学习收效甚微。为了应对考试,大多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抽象硬背化学实验,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谈不上对学生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未能协调推进,导致化学学科素养难以形成,探究科学的目的难以落实落位。

(二) 缺空间,少设备

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长期以来处于实验室空间少、仪器设备陈旧、实验药品短缺等状态,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就更是难觅踪影。为了节省实验药品开销,一些学校甚至减少实验操作课时,凡此种种,都给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造成客观困难。

(三) 深造机会少,素质提升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农村初中学校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条件较封闭,专业教师缺乏深造学习机会,缺少交流互鉴,难有“活水”补充,缺乏创新理念,整体素质提升遇到瓶颈。

(四) 生源质量不均,学习能力偏弱

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生源质量难以均衡,农村优质生源流向县城重点学校,导致农村学校优质生源流失殆尽。由于农村学校的现有学生整体基础偏差,学习能力偏弱,教学及实验实训中难以实现有效的引导,师生互动配合不理想,整个教学活动缺少活力,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农村化学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开展必要的化学实验教学。

(一) 实验方法多样化

1. 改“演示”为“分组”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感知,并且尊重和重视实验出现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发散学生思维,进行科学探究。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议尝试将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学习转化,在“做”中产生获得感。

2. 开展家庭小实验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的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巩固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分析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怎幺清洗家中烧水壶内的白色物质;怎幺利用化学知识帮助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将鸡蛋放到装有醋的杯子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白色物质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一样的;分析酸、盐的性质等等。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为确保实验的效果,在开展家庭小实验前,教师要预先在学校做好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足功课。

(二) 实验素材本土化

由于农村中学的设备条件制约,不少的化学变化实验难以在实验室中实现,但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又随处可见。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例如:为什幺新磨的刀的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为什幺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同时使用;为什幺过了一个夏天,家里放的碳酸氢铵减少了;为什幺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要把它们悬挂在房屋外。农村的不少生活现象是人们长期实践中观察体验过的,并且这些现象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实证材料,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合理设计课题引入,既能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学世界的奥秘,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逐步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三) 实验课堂有效化

1. 引导观察,注重分层评价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汇报实验结果,让学生真正实现全方位实验,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在实验中应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结论,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真感受实验,体验过程,发挥独特视角与个性化理解。最后要注重分析评价,解疑释惑。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课中用排水法制取氧气时,首先让困难学生上台检查装置气密性,并装药品于试管中,塞上塞子;其他同学观察并指出其中的错误操作予以改正。接着中等生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最后,由优等生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正放于桌面上;并将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同时提问:“为什幺要正放于桌面上,为什幺要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2. 引导反思,培养正确的实验态度

实验反思不但可以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揭示实验本质,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困难,让他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所有实验现象都会明显。要从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操作、实验异同、注意事项等方面引导学生反思,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例如:在用红磷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的分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最后看到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一小部分学生最后看到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另外一小部分学生最后看到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找出自己实验与其他同学实验的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并且反思。

3. 鼓励动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本身对实验教学认识不到位,实验教学中满足于“自言自语”“唱独角戏”,缺乏引导学生互动的意识,没有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冷落了学生,影响了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认真学习研究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对实验部分的要求,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更直观清楚地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虽然存在城乡学生的差异性,要客观正视农村中学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但更要相信他们的聪明才智,相信他们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操作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发生各种错误,教师应仔细观察,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并针对经常发生的错误操作进行总结强调。如学生容易操作错误的包含:(1)蜡烛在氧气中进行燃烧,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速度过快。(2)采用托盘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称重时,没有使用镊子,直接用手去拨游码。(3)在倾倒液体时,掌心并没有对着瓶子上的标签,而试剂瓶盖也并没有倒放在桌面上等。针对上述易出错的操作,教师应集中内容与时间,进行反复训练。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熟练掌握的,需要针对这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实施经常性、反复性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的目的。

(四) 借助多媒体,完善实验教学过程

目前农村初中基本都有了多媒体教室,老师们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操作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幺反应》为了从离子角度解释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用了一组插图加以说明,但是这些插图之间是孤立和静置的,没有动态演示过程,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不能很好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这时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稀HCl和NaOH溶液的反应进行动画模拟,使酸中“H+”和碱中的“OH-”结合成“H2O”这一中和反应的实质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他们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化学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虽然目前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仍存在着不足,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有效提升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广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现代交际,2016(17):175.

[2]张翠敏.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改进研究[D].鲁东大学,2018.

[3]李素军.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J].学周刊,2016(26):173-174.

[4]谢宝雄.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D].中国教育学术论坛,2006.

作者简介:刘梅英,福建省龙岩市,湘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