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2017版中明确把“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科四个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地理教学应致力于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到“综合的思维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智慧”特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大智慧课堂模式也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文章着重阐述如何运用“大智慧”技术和理念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综合思维;大智慧;综合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文章重点阐述“大智慧”课堂模式下如何运用智慧技术和智慧理念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什幺是“大智慧”?技术层面的“大智慧”是指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理念上的“大智慧”是指教学活动的“智慧”,它把基于“课程、教学、技术、评价”为一体的教育领域中,各环节协调发展、前后呼应,协调并进,彰显“智慧”特性,是学校未来教学发展方向之一。大智慧课堂模式下地理综合思维提升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掌握智慧教育技术,开展地理综合思维精准提升训练

(一)运用智慧教育技术手段,展现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地理综合思维素材

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形成首先要有综合的思维素材。在教学中可以使用Mindmaster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归纳高中地理不同章节知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网络,将不同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化呈现;在讲解试题中,也可以将解题过程用Mindmaster软件进行图文化处理,让学生更直观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运用智慧课堂技术,掌握学生思维动态,培养学生关注综合思维的三个维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地理综合思维的三个维度(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作为思维的起点开展思维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利用智慧课堂的大数据系统搜集学生综合思维维度信息,了解学生的思维维度认识情况,将思维维度的认识作为解题的第一步骤和思维的出发点,通过多次的引导和强调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关注综合思维的三个维度。

如2018年全国一卷37题第二问(题图略):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本题是一道对综合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题目,涉及综合思维中的“时空综合”“要素综合”两个维度:在一定时间尺度下(时间跨度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地理空间形态的变化(空间形态从河流变化到湿地)对区域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环境中的自然要素(降水量和蒸发量)指标,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该题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调查全班学生对本题涉及的综合思维维度认识程度,可以设置调查问卷让学生在智慧教室平板电脑中进行实时填写(问卷内容是:本题涉及三个维度中的哪几个维度?本题研究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否发生改变?本题涉及的自然要素有哪些?),第二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对综合维度认识的不足或者偏差,让学生知道明确两个维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过类似典型例题的训练引导,最终促使学生养成在解题前做好三个关注:关注要素综合、关注时空综合、关注地方综合。

二、 搭建学习平台,让师生的思维在线上交流中展现“智慧”

学习的平台不仅局限于课堂,课后也需要学习,为方便教师指导,课外的学习可以以信息平台为空间载体,依托互联网,学生在不同空间中开展线上交流,将综合思维训练延伸到课外,这里的平台可以是QQ群、钉钉群、微博、博客、教育空间等。

在信息平台中开展学习交流的主要环节是:教师发布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讨论→学生解答并展示解题思路(选出典型答案进行展示)→学生线上讨论典型答案→教师关注、点拨、引导→学生反思。

在平台学习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几个关键点:教师发布的案例必须是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典型案例;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来展示个人的解题思路或能明确描述案例涉及哪些自然要素和综合思维维度;鼓励学生积极对典型解题范例的思维路线进行评论;教师对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点评、纠正。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或写出具体答案或呈现思维过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诊断,使教学各环节充分体现教学行为的“大智慧”,而不是“无智慧”的盲目解惑。

三、 制定评价细则,调整思维提升策略,让教学策略彰显“智慧”

制定评价细则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学生思维水平制定教学实施策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更有针对性。评价可以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一)宏观上评价学生的综合思维结构

依据“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理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可划分为五个级别: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教师设计典型综合思维类习题进行专题检测,通过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构,了解学生综合思维结构所处的级别并设计初步的教学提升策略。

第一类是“无结构”“单点结构”的学生,该部分学生并不清楚或者不全清楚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因此谈不上综合思维了。该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基础入手,注重掌握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形成的具体自然要素。

第二类是“多点结构”的学生,该类型学生能够说出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要素,但无法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进行关联描述,仅局限于“说出要素”层面。该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学习,可通过典型案例开展训练,运用思维导图展示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思维路径,让学生将点综合成一个知识网络。

第三类是“关联结构”的学生,该类型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总体较强,不但可以罗列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要素,并且可以将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很清晰的呈现,但对在一定时间尺度下区域未来发展的预判不够。该部分学生要注意典型综合思维类型题目的训练,尤其是关注可持续发展类型题目,需要更多的是深度训练和个体诊断提升训练。

(二)微观上评价学生的综合思维维度

主要是从综合思维维度的达成程度来评价,先将综合思维的三个维度进行指标细化,再逐一对照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进而诊断出学生的综合思维短板。

1. “要素综合”分级指标由低到高是

能够列举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的个别要素;能够列举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的全部要素;能够判断各要素的权重,如关键要素、主要要素、制约要素等;能够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该指标在教学中的提升策略是:注重归纳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自然要素;注重对比不同要素在区域地理环境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要素,让学生思考“没有这个要素区域发展会受什幺影响”;注重逻辑推理训练,能熟练描述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2. “时空综合”分级指标由低到高是

描述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范围等布局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下,描述地理事物演变过程(特征、分布等信息);能够通过切换空间尺度(局部和整体),解释影响地理现象产生的不同原因。

该指标在教学中的提升策略是:运用典型案例训练学生找出地理现象中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在分析地理事物的演变时要关注大区域和小区域自然环境演变对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要关注不同时间背景下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

为让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切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的从整体到局部的演示功能,也可以用Baidu地图的放大缩小地图功能,展示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要素对区域地理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感受地理环境的局部差异性和宏观整体性,帮助学生用整体的原理看待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形成过程。

3. “地方综合”分级指标由低到高是

结合某一地理现象,说明该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区域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结合某一地理现象,说明该地理现象的产生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某一地理现象,说明该地理现象对指定区域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该指标在教学中的提升策略是:注重区域地理学习,熟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关注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演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注重强调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区域发展献计献策。

案例:长江源区沱沱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受地形、降水、冰雪融水等影响,形成了大量高原冲积型河床和丘陵坦谷河床,发育了“辫状水系”。

问:简述沱沱河“辫状河道”的形成原因。

本题涉及综合思维的维度是要素综合(地形、气候、水文)和时空综合,某学生答题情况如下:

该学生从思维结构角度上来评价是具备一定的“关联结构”思维能力(地势高,冲刷大量泥沙;地势平坦,堆积作用强);从综合思维维度上评价是“要素综合”描述不完整,“时空综合”关注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未关注到信息“受地形、降水、冰雪融水等影响”,在答题中对气候(产生的季节融水)和水文(不同地区流速快慢)两要素起到的作用描述的少;地形要素关注到大尺度空间的高原和河谷,未关注到高原到河谷之间落差对河流水文的影响;在时间尺度上,缺少从雨季到旱季不同时间背景下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对该学生的教学提升建议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审题中关注影响地理现象产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关注研究区域的空间形态演变、关注不同时间地理要素变化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生综合思维评价的目的在于更精准的了解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了解学生的综合思维结构,以评促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程、教学、技术、评价”成为一个整体,体现精准高效教学,体现教学行为的“智慧”特性。

总的来说,大智慧不仅仅是技术“智慧”,更多体现的是教学理念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文洁,周维国,张琦.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和特点[J].地理教学,2017(12).

作者简介:

吴明庆,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紫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