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慧

摘 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国家从2016年起正式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思想品德”与“品德与生活”教材整改成为“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不仅突出了素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突出了在义务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文章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培养高素质、好品德、高水平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育策略;德育渗透

整改为《道德与法治》的新教材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并集中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材内容实现了与时代共进,相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理念。由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与原教材存在差异,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是教师的教学重难点。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各阶段学生的生活阅历。可见,教材编制渗透了以人为本、遵循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首先从《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最适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课堂教学策略。

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改变了传统学科较注重理论知识理解的知识结构,较注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内容中设计了与各阶段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角色扮演、合作讨论、对话创新等活动,激励学生将生活阅历转为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资源。并学会在实践探究中表达、反思、拓展,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多样化教学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正确的认知和学习,落实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低年级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良好习惯培养为主;中年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则设定为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高年级教学目标更倾向于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创造的思维品质。教材内容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贯穿始终,这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有积极作用。可见,《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渗透了德育教育。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合作交流,丰富思维品质

体验是认知事物的过程,也是丰富思维品质的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实际条件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同时以人为本,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德育思想,在合作中感受德育魅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比如,学生可以针对舆论新闻中的热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如果是我会怎幺做”“你认为他是对还是错,为什幺?”教师可以将课堂创设成为辩论课堂,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论点是该扶,反方论点为不该扶,由此让学生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常识和亲身体验,结合学习的一些观点知识,进行舆论点评,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面对“扶不扶”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视域还不是很全面,站在小学生角度考虑扶与不扶,显然最能验证人最基础的意识。通过体验参与,使学生将自己当做事件中的老人或者主人公,进而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思维,对整件事情的感知也就更加全面透彻。所以,体验合作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并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二)创设情境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如何将看似理论性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到实处呢?在教材创编的过程中,教育科研工作者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教材内容中以生动的插图、活泼的对话和丰富的情境来构建符合小学生个体发展特点的课程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具象的课堂情境,更能够体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所以,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学习态度。

比如,在《我和我的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在课堂开始的环节,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详细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分享家庭生活中发生的趣事,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拉进了学生间的距离。这时教师可以播放《吉祥三宝》的歌曲,让这次交流会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聚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可以随即设置有关的家庭作业。比如,回家给父母洗脚,并在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与父母的对话;给爷爷奶奶讲故事分享爷爷奶奶给自己讲过的故事等。这些拓展活动都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有效渗透了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孝顺父母的道德品质。再如,在《请帮我一下吧》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图画和对话内容,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意愿增加角色,丰富故事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困难需要帮助的迫切心情”和“帮助被人的温暖”后,对见义勇为、热心助人的道德品质认识更加深刻。通过立足教材内容创设更符合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自主评判,提升法治观念

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需求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比如,感受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区乃至我们的祖国,我们现在的幸福是人们遵守秩序而得来的,而有秩序则来源于人的法治意识。通过借助实际生活案例,导入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法治观念有更加真切地理解,进而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积极帮助。

比如,首先,在《假期有收获》教学中,利用学生爱看动画片的心理,导入《光头强的假期》:如果这个光头强跟我们一样是小学生,有很多作业要完成,他在假期里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在开学前苦恼地生病了。“光头强的假期快乐吗?”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反差:假期的开心与开学前的惶恐,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没有合理的安排。让学生初步地理解秩序、规则和目标实施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周末巧安排》这一课,让学生对自己的周末生活进行安排,做一个计划表,最后周一时学生自述计划实施的过程与效果,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通过《班级生活有规则》《大家排好队》的课程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这两节课程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在校园中看到的实际例子进行教学。例如,“一次食堂的排队”,通过教师的视角讲述实际生活中的排队故事,让学生判断其中主人公的对与错,并谈一谈为什幺。最后,结合实际生活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新变化》课程,借助多媒体播放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景象,让学生感悟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让学生明白人民安居乐业也是由于具备正确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