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艺璇

一、 研究背景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需要更加紧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大力推进。

在国外,2000年《颠倒课堂:建立一个包容性学习环境的途径》一文的发表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翻转课堂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萨尔曼·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丰富完备的课前学习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转课堂在美国的普遍实施。在中国,重庆市聚奎中学进行了翻转课堂班级的开设,并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为翻转课堂在我国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关于翻转课堂的概念,我国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马秀麟认为,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习者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所需学习的知识点和概念,而课堂主要是进行师生交流互动,解决学生的疑问,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主体相同,但翻转课堂将教师教的环节弱化,并且强化了学生学的部分;学生通过知识系统的建构进行学习,不同的是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综合以上分析,文章认为,翻转课堂是在网络科技平台的支持下,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突破传统课堂弊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系统的过程,是一种新型教与学的形式。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以及各类学习理论,翻转课堂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滕伯格和维果斯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应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要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而不应该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时间持续发展变化的,新理论将会推翻旧理论,替代现有知识。知识并非是问题的最准确答案。对同一知识内容,不同的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当外界学习条件充足时,学生可以运用自身的能力学习到所有知识。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与学习条件的提供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潜力的激发。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学习氛围的建设和教师对资源的提供,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并激发学生的潜力,而不是传授具体知识,要使学生自由学习,得到认知和情感上的成长。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实水平可达到的学习程度与学生在教师或更高能力学习者的指导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区间,它阐述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联系。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生发展的潜力,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发展水平,还有助于最近发展区的建立,帮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在学生现有能力之下不断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上学习理论作为翻转课堂的基础,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认知主义理论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接受和单纯的考试运用上,课前教师提供的自学资源既考虑到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又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塑造了自由无压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促进有意义学习。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思想的碰撞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 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初中地理课程理念,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文章总结出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运用中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一)教学的人本化和个性化得以加强

翻转课堂中教师重视学生地理知识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教学的人本化和个性化。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还加强了读图析图、提取关键信息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出了教学中的人本化。

在课前自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自主学习视频的进度,反复多次的学习重难点内容,将疑问及时向教师反映,让教师充分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可以在自学过程中了解到自己有所欠缺的部分,带着问题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学习同伴的思维方式和自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扩展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中,根据学生自学时的问题,确立讨论的主题,学生讨论的内容不再是教师所认为的重点,而是对学生而言需要合作探讨来得出结论的重点内容。课后反思时,每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后反思评价表,分析自己的收获与不足,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

(二)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翻转课堂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究地理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不同类型地图并提取相关信息,锻炼了学生自主读图的能力。课中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地理实验与模拟,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与同学和老师的合作交流中,学生需要综合不同的意见,考虑到多项地理因素,最终得以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生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料的搜集与学习,扩展了视野,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空间的视角对不同的区域产生一定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不断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自己逐渐生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加强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三)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更合理

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注重各方面能力的测评,评价主体更丰富,评价结果更科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反馈。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地理理论认知掌握情况的测试,忽视了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采用多主体、多内容、多环节的方式,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同时,翻转课堂的评价方式也有助于教师获得多方面的地理教学反馈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生成与能力培养程度,促进教师反思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问题对教学各环节进行修改,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与效果。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学生也对自己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更多地反思在自学、交流讨论等各个环节的表现,而不局限于通过分数来获得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各方面能力,真正做到自发的学习。

四、 以“大洲和大洋”为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进行以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首先,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对大洲和大洋的已有认识较少,所以教师在准备课前学习材料时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内容尽量生动有趣,以多种方式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其次,为了使学生的自学方向更加明确,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现有能力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师可在视频自学后设置基础练习,以不同的角度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情况。最后,学生反馈自学中的困惑,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练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进行下一环节的设计。下表为“大洲和大洋”的课前环节设计(如表1)。

表1 “大洲和大洋”课前环节设计

(二)课中设计

首先,教师陈列出学生课前学习中集中存在的疑惑,筛选出普遍且重点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主题,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进行限时讨论,组内同学共同探究问题,教师为有困难的小组提供指导性帮助,讨论完成后鼓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课上提供的提高性练习要围绕课堂讨论的内容,在课前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最后,教师在对学生的点评中要抓住重点内容,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评价,评价要涉及学生展示时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体态、思维清晰度等,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合作共赢带来的喜悦。下表为“大洲和大洋”的课中环节设计(如表2)。

表2 “大洲和大洋”课中环节设计

(三)课后设计

课后是一个反思总结的阶段,有助于教师关注全体同学,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以便推动翻转课堂教学的发展。翻转课堂的评价体系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测验形式为主,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主要来自考试成绩。

翻转课堂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并且有“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特征,需要学生个人、教师以及同伴进行多主体评价,综合测评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环节的各方面的表现,给出科学有效的评价与反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下表为“大洲和大洋”的课后环节设计(如表3)。

表3 “大洲和大洋”课后环节设计

五、 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通过对“大洲和大洋”这一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与初中地理教学可以较好地进行融合,各环节师生的教学活动也比较清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是,在课程设计中也反映出了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学习效果不佳。翻转课堂起源于国外,在我国流行的时间并不长,范围也不广,现有可供课前使用的网络教学视频质量不高,部分内容缺失,导致教师在收集课前供学生学习的自学资源时有一定的困难,自己制作全部学习资源难度和时间花费太多。

学生自小学以来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很少有自学的经历,因此,对自学方法的掌握较少,只会最基本的对照书本完成练习,很难提取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课程的思考较少。地理是初中开始学习的新学科,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完成自学内容且完成的质量不高,自学能力较差。翻转课堂应用前期学生课前学习的效率较难保证,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和改善。

第二,课堂探究交流难度较大。翻转课堂中探究主题需要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来确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把握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确立讨论主题。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每位学生的疑问也不尽相同,因此,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会忽视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某一问题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会让教师的课堂管理增加难度,在学生形成一定的交流讨论规则前,容易出现课堂秩序较为混乱的情况,教师对各小组产生的疑惑也难以立即指导,学生课堂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不高。

第三,课后反思流于形式。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学生没有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往往将课后的学习等同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仅仅注重知识点的反复练习和掌握,导致对整个学习过程中自身能力的提升方面反思较少。教师难以控制学生的课后反思程度以及反思的具体内容,使学生的课后反思和学习停留在表面,没有做到对自身能力的总结和升华。

六、 提升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成效的对策

结合以上对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分析可知,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不够明显,为了提升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成效,文章提出以下三条对策:

第一,不断更新课前自主学习平台。课前自学平台的完善可以大力提升学生的课前学习效率,应加大课前自学网络平台的开发力度,对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培训,利用教师集体的力量扩充自学资源库并开放共享,教师之间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资源,创建讨论群及时解答和分享资源,为师生创造一个便利完备的课前学习环境。

对学生的自学要进行方法上的培训,培训前同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制定出适合该校学生的自学流程指导,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自学方法培训,让学生掌握自学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同样,在此基础上,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略加修改,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

第二,提升课堂讨论效率。在课堂讨论中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讨论效率低下的情况,为了提升课堂讨论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在讨论前应该对讨论规则进行介绍,在课余时间通过模拟训练来纠正学生课堂讨论时的不足之处,对讨论时的细节要严格要求,包括站姿、发言的先后顺序等方面,保证整节课堂讨论做到激烈而不混乱。其次,教师需对课前收集来的疑问提前分析,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课前的练习反馈,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生课前自学情况,把握住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确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和小组任务分配。教师在课前制定出学生课堂讨论的整体流程方案,对学生小组的讨论进行监督提醒,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成果展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精确的点评,点评的内容不仅限于知识点的对错,还包含学生展示时的语言、姿态和整体感染力等。从多个方面精确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能提升学生汇报展示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掌握展示自我的技巧,更加善于展现自己。

第三,重视课后思考。课后思考是对一节课的深入总结以及对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通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回顾可以帮助师生认识到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的优点和缺陷,有利于完善和改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课后反思表”供学生填写,课后反思表要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填写课后反思表来回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此来进行全面的课后反思与学习。

在课后环节,一方面,教师要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针对他们学习和思维的不同特点,教授他们正确知识的同时,更要教授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主动进行书本知识的拓展,能够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开放性主题探究任务供学生选择,学生以主题小组为单位展开主题研究,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定期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在以“大洲和大洋”为例的翻转课堂设计研究中可以发现,翻转课堂的设计运用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平台和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整理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不断地研究、改进,做到终身学习。

七、 结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一定的适用性,有助于实现教学的人本化和个性化,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及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地理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但目前翻转课堂在我国的运用还不成熟,对这一模式还缺少大量的实践应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与教学经验的积累,以便在国内外各学科教学中普遍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