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体态律动的开展与背景音乐自身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体态律动的教学需要,在对背景音乐进行改编时,教师无需力求还原动作表现,而是应当将难度颇高的表演动作进行适当的简化,使其更有韵律性,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身体特质。[1]

一、借助体态律动,演绎歌曲内容

圆舞曲,顾名思义,是我们在舞蹈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到的曲子。因此,也具有典型的“三拍子”特点,并且大部分圆舞曲的整体结构也是经典的三部曲——“ABA”,所以这也使得整首曲子在起承转合上一气呵成,非常适合作为集体舞蹈的背景音乐。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苏少版小学音乐《花之圆舞曲》一课时,教师别出心裁地为学生设计了有趣的角色表演情景剧目,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融入到乐曲的故事情节中去,使学生在演绎时能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花之圆舞曲》的感悟能力。《花之圆舞曲》是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着名音乐,是本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翩翩起舞时所使用的乐曲。乐曲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非常适宜音乐教师对其进行改编并将其运用到团体性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花之圆舞曲》的故事情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选取了部分芭蕾舞剧的现场表演视频,并重新为其配上了《花之圆舞曲》的演奏音乐,使其在播放时能够达到“立体声”的效果。此外,教师在教授本课时还将现场的教学环境进行了一些布置,在教室中的部分地区使用花环和彩带进行些许点缀,使其更具有童话气质。在教师的精心布置下,许多学生来到教室后都被这美丽的环境所震撼。学生A 说:“真不敢相信啊,我好像身处在仙境一般!”教师听到A 生的感叹后,笑着说:“没错,今天大家都是老师的仙子,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教师将芭蕾舞动作简化成了双臂伸展、原地转圈、迈大步子等简单的动作,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动作要领,还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跳了起来。看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教师也适时地带领学生欣赏了一遍《花之圆舞曲》的舞剧内容,让学生根据舞蹈艺术家的表演将自己学会的动作进行内化。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为学生介绍了三拍子音乐的另一表演形式“华尔兹”,一种颇受欢迎的集体舞形式。在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按照个人意愿与其他学生两人组队,还邀请了一位学生做自己的舞伴,以此为学生进行体态律动教学的演示。在第一小节的强音响起时,教师和舞伴完成了准备动作:身体放松,双臂自然打开;在随后的两个弱拍中,教师模仿芭蕾舞演员“踮脚”的形式身体向上提起,然后手臂缓慢下垂,就像天鹅收起翅膀。在到达第二小节的强拍时,教师向旁边小幅度迈步,与此同时身体转圈手臂张开,以优雅的姿态和舞伴调换了位置。在最后一个小节,教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并重复了第一节的动作,以此结束整个过程。在教师进行演示时,学生们也在一边学习动作一边踩着节拍,不多时,学生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完成整个舞蹈。在音乐的衬托下,学生的优美姿态令教师也感到迷醉,这次体态律动教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也收到了许多学生的反响和好评。

二、借助体态律动,感知音乐节奏

在学生参与体态律动的教学活动时,乐曲的节奏感为学生带来的感受最为直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将乐曲的节奏与学生的动作形态进行有机结合。[2]依据学生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对体态律动的动作幅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韵律感。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苏少版小学音乐《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了传统藏族舞蹈和踢踏舞步的动作要领,成功开展了体态律动的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节奏十分丰富,是藏族同胞在表演踢踏舞时经常使用的背景音乐。在观看了藏族踢踏舞的教学资料之后,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对藏族踢踏舞的舞步进行了动作分解。首先教师将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松垮、弓腰、曲背。为了活跃教学气氛,教师向学生说道:“同学们,在观看完藏族同胞的踢踏舞表演视频后,你们有没有什幺特别的发现,或者你认为藏族的踢踏舞有什幺特点呢,请说说你的看法。”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许多学生都开始回忆在视频中看到的舞蹈动作,有的学生也三三两两地交换着自己的意见。这时学生A 举手示意教师道:“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藏族踢踏舞的显着特点。”“那幺就请你来说说吧!”教师向这位学生投去鼓励的眼神。“我认为,”他紧张地说道,“藏族的踢踏舞的重心应该比较低,因为我在观看视频时发现那些舞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下蹲的动作,而这也与老师总结的特点相吻合。”这位学生的观察不可谓不细致,教师也说道:“这种低重心的舞蹈形式与藏族同胞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关联。在跳踢踏舞时,大家要弯下身子,膝部和腿部要有规律地屈伸,这样才更能体现藏族舞蹈的特点。”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字排开,踩着节奏完成了弓背、下蹲、甩胳膊等动作。由于这种踢踏舞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大,所以部分学生在随着节奏进行律动时经常会不小心摔倒。对此,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对动作幅度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动作快慢兼具,优美而又不失洒脱,非常具有观赏性。学生们在舞动时都被歌曲喜悦的气氛所感染,最终教师的体态律动教学也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三、借助体态律动,激发参与热情

在进行体态律动方案的设计时,教师可以借鉴跨学科教学的教育理念,从其他学科的知识中找寻体态律动教学的灵感,使体态律动对学生来说更加新鲜有趣。教师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基础,在体态律动的教学中加入与“几何”有关的数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出了学生对小学音乐课堂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苏少版小学音乐《跳吧跳吧》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的节奏相较于其他歌曲来说比较快速,所以教师就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体态律动的教学,而不是仅仅使用单一的动作组合的形式。在学生分好组后,教师为学生详解了自己设计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可以选择一个几何形状作为体态律动的队形,例如星形、圆形、正方形等。在排好队形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歌曲的节拍进行队伍的变形。在每个小节的第一个重音,学生需要向着队伍的中心点前进,然后在下一个节拍出现后,学生则需要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在前进到中心点的位置时,学生需要分别拍手和拍腿,这样整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师进行体态律动的教学时就会呈现出一种和谐、对称的数学之美,而这也是教师想要学生进行尝试的地方。在了解了教师的想法之后,许多学生的挑战欲望都被激发了出来,大家都想尽量让自己的步伐和其他的学生保持一致以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在进行体态律动练习的时候,有的小组为自己设计了许多有趣的细节。小组A的组员说道:“我为自己的小组设计了这样的动作,在没有向几何的中心点进行前进时,我们的小组成员会手拉手站在一起。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会根据节拍甩动自己的胳膊,从上面看就像一个盛开的花朵,在拍手结束后,我们会把手握在一起,做出花苞的形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所有的小组都开始尝试跟着音乐进行律动。在最开始的几次律动中,学生们的拍手声十分凌乱,就连学生自己也笑了出来。所以教师在接下来的几次律动中放慢了音乐的节奏,而学生也开始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调整。经过反复数次的练习后,所有的学生都能心有灵犀地做到声音一致、动作一致。在完成体态律动的教学后,有的学生感慨良久,而教师也被学生这种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的集体主义精神所打动。

四、借助体态律动,提高演奏水平

在进行体态律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在其中穿插一些器乐知识,为学生扩展音乐学习视野。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与音符自身的强弱进行组合,以此加深学生对乐器演奏技巧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多种音乐技能,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苏少版小学音乐《草原赞歌》一课时,教师在体态律动的教学中加入了一些简单的乐器,为学生发展音乐爱好,提高乐器演奏水平。《草原赞歌》这首歌曲优美壮阔,与草原人民豪迈、爽朗的性格非常符合。教学时,教师也为这首曲子增加了许多乐器演奏的部分,学生在进行体态律动时就能够深度参与到乐曲的创作中去,对乐曲的感悟水平也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中,学生主要使用铃鼓、三角铁、响板这样轻柔的打击乐器。根据音符的强弱,学生需要将乐器演奏出不同的响度,而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新奇的教学方式。首先,在进行体态律动教学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本歌曲的演唱部分,而在学生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教师也使用了键盘乐器进行伴奏,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教师的器乐演奏中清晰地感受“音”的强弱。在选择乐器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乐器,这使得许多从来没有过器乐演奏经验的学生也尝试着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在演奏时,教师通过肢体动作强化了学生对于音符响度的记忆。根据乐曲简谱,教师将学生所要演奏的强度分为三个阶段:弱、较强、强。在演奏强音符时,学生需要前进一步;而在演奏弱音符时,学生则需要后退一步;这样学生就对音符的强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进行完本课的体态律动教学后,许多学生都学会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门乐器,并了解了基本的乐器知识和使用原理,每个人都在小学音乐课程的体态律动教学中收获了欢乐。

五、借助体态律动,发掘创作天赋

在学生已经拥有了体态律动经验并掌握了多种体态律动的技巧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身的活动经验,鼓励学生编创具有个人艺术风格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案,为学生展示个人的创作才华提供机会和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小学音乐知识的学习中获得自信和满足。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苏少版小学音乐《银色的桦树林》一课时,学生就体验了形式多元的体态律动教学内容,也掌握了许多进行体态律动的技巧。于是,教师就在班级内开展了一个以“体态律动”为主题的动作编创大赛,学生可以在自己习得的体态律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创新,此举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以歌曲《银色的桦树林》为基础,学生开展了许多创新实验活动。小组A 的体态律动编创主题与舞蹈有关,表现形式类似于“交谊舞”,虽说舞步节奏并不是传统的三拍子的形式,但在表演时,小组A 的成员也是两两一组进行表演,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主要动作有伸展、扬臂、下蹲,可以说对四肢力量的使用是比较均衡的。而小组B 也展示了他们设计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案,这个小组的体态律动主题也是以舞蹈为主,但是并没有A 小组那样柔美,而是充满了力量。小组B 的组长说:“我们小组的体态律动形式以下肢力量为主,通过踏步的声音来表现拍子的强弱和频率,所以与乐曲作品的结合性较好。”在观看他们的表演时,教师惊奇地发现小组B 的动作模式竟然与着名的“大河之舞”有几分类似,这让我不由得佩服学生的想象力。此外,还有其他小组贡献了他们精彩的表演,如小组C 的“非洲节奏鼓韵”和小组D 的“动感健美操”。学生的创作才华在这次活动中都被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而笔者在被学生精湛的体态律动技巧所折服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够教出这样优秀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体态律动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再结合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促进小组内部互助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体态律动的学习方法,分享体态律动的表演经验,促进班级整体学生共同进步,同时营造出一种友爱互助的班级活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