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江

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也迈进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人重新审视教育发展态势,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思考。传统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作业是典型的题海战,这种现象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双减”政策犹如一股雷霆之力,坚决遏制住了校外各种培训给学生带来的繁重课业负担,得到释然的不仅是小学生,还有老师和家长,让教育教学回归到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生机。这对教育界来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减负”政策的更主要的一个意义是增效,也就是说,减去负担并不意味着不要质量,尊重小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并不是说可以放任自流。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更要研究教育发展的新态势,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让自己的教学能够适应“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确实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拓展学习的领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都有帮助。因此,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每个教师要立足实际,探索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法,提高完成作业的质量。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价值探寻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展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多,分散在小学各年级数学教材中,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探究,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知识,基本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任务的完成。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就是在于具体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之后的另一大任务就是实践应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实践应用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进行作业练习,可以说,完成作业练习的过程,就是对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的过程,是教学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业设计显得格外重要。

经历应试教育的教师们心里明白,曾经的题海战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有所帮助,但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提升相比较,有点得不偿失。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绝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所觉悟,必须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改革。在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对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有了新期待,家长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新认识,教师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新审视作业设计的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小学数学作业是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拓展知识面、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显得非常随意。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做的练习题越多越好,只有进行题海战,学生才能学好数学。但这样的作业只能让学生的身心受到压抑,很难提高学习效率。“双减”政策的推行,对原来布置作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质疑:作业真的是越多越好吗?抄录教辅资料中的练习题安排给学生就一定能提高成绩吗?学生数学作业题可否转型?怎样转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小学数学教师布置作业进行转型的前提。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遵循一个原则:控制作业题的数量,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注重实践探究,注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依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注重作业完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一)控制小学数学作业数量,提高练习题的质量

在过去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人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学生完成的作业量越大,掌握的知识就越多,数学成绩就越容易提高。部分家长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私下里给自己的孩子买了许多参考资料,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把学生捆绑在作业题上,整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这种方法果真见效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并不是由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的,关键在于作业的质量,在于探究问题的方法。[1]

“减负”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要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首先一点就是要控制学生数学作业的量。教师应该洞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严格控制作业量,改变以前那种从教辅资料中直接抄录作业的不良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需要的作业。当然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并不是说减少练习题的数量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也是走向另一个误区的表现。控制学生数学作业量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减少作业题的数量,另一个是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不能直接从教辅资料中抄录,应该经过教师的积极思考重新设计。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让学生摆脱题海战的枷锁,将苦学变成趣学。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小学数学作业从“文字+数字”变成“声音+动画”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源源不断地为教育教学输入可利用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大大充实了教育教学的需求,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心理期待。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发展的优质资源,依靠先进的多媒体,改变过去单一靠文字和数字描述的作业,设计出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数学作业。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积极探索的勇气,但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无论做任何事情,心血来潮就会立马行动,激情过去又会回到冰点,如此反复不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主动去做,而且全身心投入,此时,充分调动了多种思维,注意力高度集中,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会大大提高。当激情回落后,时常会出现心猿意马的现象,表现得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感情不投入,完成作业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表现,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自然趋势,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天南海北的教学资源举手可得。教师应该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问题巧妙地融入到作业中,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借助声音、色彩、图画、动画这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为学生设计内容新鲜、形式不同的作业题。让学生面对作业时各种感官总会受到新鲜元素的刺激,时时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并让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一直保持并不断发挥作用,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高质量完成作业,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教师可以把问题巧妙植入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情绪激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油然而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一边体验生活,一边进行问题探究,最终达到感悟解题技巧,掌握解题方法,理解知识内容,形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完成教学《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在一个生产茶叶的工厂里,工人把成品的茶叶装进圆柱形的茶叶罐中,茶叶罐高20 厘米,茶叶罐的底面直径是10 厘米,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罐需要多少平方厘米薄铁皮?然后要在茶叶罐的周围贴上商标,装饰茶叶罐。商标应该做成什幺形状?面积多大?

教师可以把装饰前和装饰后的茶叶罐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刺激学生的知觉,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学生通过观看茶叶罐制作的过程,形成两个知觉现象,觉得装饰前和装饰后的茶叶罐留给自己的印象大相径庭,于是就对装饰茶叶罐产生了兴趣。一边观察茶叶罐,一边回忆学习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相关知识。在观看工厂生产的过程中,学生会想到,因为茶叶罐是圆柱形的,制作茶叶罐需要多少平方厘米铁皮,实际上就是要求茶叶罐的表面积。标签的面积是茶叶罐的侧面积。在周围贴的商标的形状展开后是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茶叶罐的底面周长,宽是茶叶罐的高。学生这样分析后,把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跟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了。为了让学生确切知道自己的分析是否合理,教师继续用画面展示。学生确定自己的分析正确后,就可以根据已学的圆柱体表面积和侧面积公式计算结果。

底面半径是:10÷2=5(厘米)

底面积是:5×5×3.14=78.5(平方厘米)

因为有上下两个底,所以面积是:78.5×2=157(平方厘米)

底面周长是:10×3.14=31.4(厘米)

侧面积是:31.4×20=628(平方厘米)

表面积是:157+628=785(平方厘米)

通过这样一道题的演示和探究,就能让学生准确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这样的效果比学生苦思冥想做数道相关的习题更有效。因为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情境中的画面吸引着,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会全神贯注投入到探究中,确实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学生兴趣正浓之时,可以适时进行拓展,求茶叶罐能装多少茶叶,实际上是求茶叶罐的什幺?学生就会展开积极的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转变小学数学作业完成的方式,由演算式向实践式过渡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学习数学,就是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完成一些数学试题,学好数学的标志就是能快速计算出老师给出的数学题目,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小学数学作业的类型基本是千篇一律的数学计算题,偶尔增加几道应用题,仅此而已。学生每天重复做着这样单调乏味的作业,厌烦情绪油然而生,自然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把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出现高分低能也就是自然的事。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亟待改变。

数学老师应该心里明白,完成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大量的习题,而是为了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业设计应该向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型。作业类型也要由单一的数学试题向生活的实际问题转化,只有数学作业生活化,学生才能把学习数学知识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践性数学作业,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借助积极的思维,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将这些方法和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能力。[2]例如,在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用自己家里面的废旧纸板做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用相同的颜色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相同的面上,不相同的面就用不同的颜色涂抹,并用尺子量一量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标记出来,然后认真观察一下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从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什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涂抹和标记直观看出长方体中有三组相同的面,每组有两个相同的面。长方体中也有三组相等的棱长,每组四条棱,正方体的所有面都相同,棱长也相同。课堂上学习的这些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一目了然,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新课改所期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要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狠下功夫,改变作业的类型,转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

总之,有效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作业。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不仅要控制数量,而且更要提高质量。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洞悉小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规律,研究适合小学生的作业形式、呈现方式、探究策略,让小学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助推器,使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感知数学学科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