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并让学生进行机械性记忆,同时只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忽略学生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而且,教师缺乏对学生概念理解深度的关注,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停留于表面,整体教学质量不高。深度学习重视对数学概念的应用与迁移,能改变机械性、低效性的知识记忆方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因此,有必要基于深度学习视角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收获更优教学效果。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征,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学习数学通常较为吃力,加上数学教师教学模式较为固化,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数学作为一门富含奥妙的学科,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能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可调动学生对数学世界的探索积极性,在探索中学生能保持高度学习热情,数学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记忆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其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深度学习包含思维创造、多维度思考等方面内容,能够在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积极意义。同时,深度学习能帮助学生保持大脑高度活跃,有助于提高其数学思维水平。

(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深度学习可帮助学生整合数学知识、合理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效率较高,能让学生摆脱学习数学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而且,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研究与探索的过程,开展深度学习后,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总结更多学习方法,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巧用类比,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开展深度学习时应先从简单概念开始,巧妙利用具有相似含义的知识点或事物对新概念进行简化,让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对新的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同时,借助类比手段后,学生较易接受,能让其快速加入课堂学习中,对新概念知识有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开展讨论探究,让其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确保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运用,从而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2]。

例如,苏教版数学教材《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章节要求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为实现深度教学目标,教师不能立即将具体概念告知学生,应先进行教学引导:取两个等高等宽的透明玻璃杯,装半杯水,让学生思考如果分别向杯中放入一个鸡蛋与一个鹌鹑蛋,会对杯中的水位有什幺影响。通过观察,在玻璃杯中放入鸡蛋后,水位较高,并伴有溢出情况,而加入鹌鹑蛋后水位虽然较之前升高,但无溢出,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幺加入鸡蛋与加入鹌鹑蛋后水位位置会不一样?”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思考后可得出结论,是因为鸡蛋需要占据更多的空间。由此,教师可进行总结,体积的概念就是某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之后,教师引出课堂学习要点,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知识点,并根据课堂内容设置练习。例如,对比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检验学生对体积知识概念的掌握情况。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可有效应用类比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引发其自主思考探究,从而帮助其理解数学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二)重视兴趣,提升深度学习动力

在既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关注授课任务是否完成,往往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才能自主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获取更多数学知识,并且单一背诵记忆知识点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基于深度学习视角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思维得到高效锻炼,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竞赛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完成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为4 ~6 人一组,开展数学问题竞赛。教师可结合知识点设置以下问题:(1)比较3/5 与4/7 的大小。(2)对比6/5 与11/8的大小。(3)将一根5 米长的绳子分为12 份,如何采用分数进行表现。(4)将5 个蛋糕平均分给3 个人,那幺每个人能得到多少蛋糕,用分数表示结果。(5)小丽吃了一个西瓜的1/4,小明吃了一个西瓜的2/5,比较谁吃的西瓜更多。问题设置后,教师让小组成员开展探究讨论,并说明竞赛规则,即答对一道题能获得20 分,答对所有题目的小组可获得100 分。在竞赛情境下,学生好胜心理被激发。因此,能积极投入至数学问题探究中,从而逐渐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按顺序答题,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此外,该种教学方法,能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交流,可避免课堂氛围沉闷,为深度学习的高效开展提供积极助力。

(三)关注差异,加大深度学习效果

在既往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观念较为刻板,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学生,未能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学课程的设计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高效参与至课堂中,难以落实深度学习,而且,设计统一的学习任务不利于数学学习能力较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甚至会出现畏难心理,不利于教学实践的有序进行[3]。对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其差异,据此设计分层教学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融入数学课堂中,以加大深度学习效果。

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可开展分层教学,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帮助其认识基础知识,应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明确“棱”“面”“长”“宽”“高”及“顶点”等概念;对于数学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应重视巩固其基础知识,可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并明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重视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教学目标可设置为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分析二者的特征。同时,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低及一般的学生,其完成相应教学目标后,教师可鼓励其进行深层次探究,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理解数学知识,可逐渐缩小班级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取得共同进步,真正将深度学习的效果发挥出来。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深度学习体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出现革新,多媒体教学方式得到推广。多媒体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的特征,可以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并且多媒体能够将抽象、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以图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确保学生能快速理解与吸收[4]。同时,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并以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为出发点,查找合适的信息以辅助教学,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优化学生的深度学习体验。

例如,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课时学习中,仅依靠教材中的图表无法有效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因此,教师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认识,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3 个月的家庭用水情况,并将其数据制作成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各月份的用水情况,引导学生对统计图知识开展自主分析;其次,在学生初步了解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最喜欢学习的科目是什幺?”教师对数据进行统计后制作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即直观化显示各组数据的差异;最后,教师应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统计一天的学习、玩乐、睡觉、吃饭等时间,并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表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时知识点。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微课视频,以此拓宽学生视野,让其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实现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五)结合生活,构建深度学习情境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现知识的迁移,让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强化,实现深度学习。同时,结合生活开展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与数学间的关系,并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概念应用至生活实际中,确保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一种多维化、直观化的感受。因此,在生活情境的帮助下,学生能快速融入学习,从而确保深度学习的有效性[5]。

例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课时学习中,教师可引入生活情境:小明有52.65 元,需要购买一个5.87 元的陶瓷杯、一条10.54元的毛巾、两包单价为2.59 元的纸巾、两瓶单价为8.45 元的饮料以及一个15.68 元的面包,问小明的钱是否足够,如果足够,需要算出购买物品后剩余的钱,如果不够,应计算小明需要补充的钱。上述生活情境为小学生所熟悉,因此,创设后能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教师可借助情境传授课时教学内容,而且,在情境的影响下,学生学习欲较强,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深度学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而生活情境的创建能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能令其将数学知识应用至日常生活中,将数学教学效果充分发挥。

(六)实践探索,强化深度学习结果

只有经历实践,才能实现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有效转化。因此,教师除理论知识讲述外,应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其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将深度学习的要求有效落实。同时,实践探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机会,可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不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并积累学习实践经验,令深度学习效果得到强化。

例如,在《圆锥与圆柱的认识》课时学习中,教师应先介绍圆锥与圆柱的基本特性,告知学生“底面”“高”“侧面”“顶点”等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圆锥体、圆柱体的平面展开图自主动手制作圆锥体与圆柱体,并设置问题:“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具有什幺特征?圆锥体与圆柱体存在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如何测量圆锥体、圆柱体的高?”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圆锥体实际是由一个扇形与一个圆形组成,而圆柱体则由一个长方形与两个圆形组成,从而明确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异同与特征。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测量圆锥体与圆柱体的高度,学生为方便测量可将制作完成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拆分,从而发现圆柱体的“高”即为拆分后长方形的“宽”。因此,测量长方形的宽即可明确圆柱体的高,圆锥体的侧面为扇形,其高度应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由此可见,经过实践探索后,学生能够高效掌握圆锥体与圆柱体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教学效率较高。而且,实践能加深学生记忆、深化其理解,可高效贯彻深度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深度学习视角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势在必行。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关注,将自身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能在深化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对知识的转化与应用。另外,为进一步落实深度学习效果,教师应积极观察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改善,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