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忠学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于一些复杂问题运用常规解法,学生往往会出现解题效率不高、解题过程繁琐、解题结果准确性无法保证的问题,更有甚者会陷入思维困境,无法顺利完成问题解答。针对这一客观问题,数学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转化思维十分必要。在解题时应用转化思维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困难问题容易化,未知条件已知化,启发学生转化思路去解决问题,保证问题高效解决,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一、在计算问题中运用转化思维

计算是数学课程的主要构成内容,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法则,但是缺乏良好的解题思维,在计算问题中仍然会陷入解题僵局。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加强培养其转化思维,引导学生在解答复杂的计算题时灵活转化,逐步形成运用转化思维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做到化繁为简,准确解答,增进对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的掌握,提高思维活力[1]。在计算题目转化时,应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算式规律,基于其中规律切入转化思维,合理转化算式并组织高效解题。

以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为例,前期数学课上已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学完小数除法便可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因此,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下,教师需根据小数混合运算的算法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利用简单的计算题积累经验,利用复杂的计算题培养转化思维。

【例题】计算:15.32×28+153.2×2.5+1.532×360 =

【解题思路】这个算式表面看起来十分复杂,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字之间隐含的规律。倘若学生按照常规算法先乘除后加减,一一计算“15.32×28”“153.2×2.5”“1.532×360”的积,再把各项积相加,计算过程必然会耗费大量时间且容易出现错误。此时,教师需启发学生探索简便算法,先引导他们观察算式,有些学生迅速发现了数字15.32、153.2、1.532 存在的规律,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算式转化,即:

15.32×28 + 153.2×2.5 +1.532×360

=15.32×28+15.32×10×2.5+15.32×0.1×360

=15.32×28 + 15.32×25+15.32×36

此算式将153.2 写成15.32×10,将1.532 写成15.32×0.1,再根据乘法结合律让2.5×10 =25,让360×0.1 =36,通过算式转化,复杂的计算题变得有规律可循,根据乘法分配律便可快速计算,即:15.32×28 + 15.32×25+15.32×36 =15.32×(28+25+36)=15.32×89 =1363.48。

显然,转化后的计算过程简洁明了,学生无需再费劲进行先乘法后加法,打开了解决计算问题的新思路,培养了他们认真读题、析题的习惯,且有助于提高其转化意识,培养解题思维。

二、在几何问题中运用转化思维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又一项关键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更为显着,解决此类问题极为考验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因为如此,几何知识也是众多小学生的学习难点,或因为概念、公式理解不到位导致基础不扎实,或因为缺乏空间观念与逻辑思维导致解题过程频频出错。总之,提高几何问题解题质量尤为重要。教师需在日常解题教学中融入培养学生转化思维的目标,有目的地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合理运用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几何模型等,将抽象的几何问题具象化、动态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变化的过程,进而将一些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条件,确定突破口解决问题[2]。通过应用此方法,不但能锻炼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学会转化图形,而且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突破几何问题解答障碍,提高解题效率。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常见题型为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有些题目中阴影部分为不规则图形,面对这类题型就需要应用转化思维,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根据已知条件求解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题】如图1,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题思路】通过观察组合图形可以看出,阴影部分是个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面对不规则图形直接犯了难,而有些学生则采取了如下方法:

第一步,计算大正方形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之和:10×10+6×6 =136(平方厘米);

第二步:计算非阴影部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10×10÷2 =50(平方厘米),(10 + 6)×6÷2 =48(平方厘米),50+48 =98(平方厘米);

第三步:用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减去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得出阴影部分面积:136-98 =38(平方厘米)。

这种解题思路十分正确,但解题过程相对复杂。教师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做出肯定,紧接着进行生成性引导:“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种解题过程十分繁琐,我们能不能直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利用此问题启发学生的解题思维,引导他们展开新的探索,应用转化思维将题目中的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即添加一条辅助线,把阴影部分分成两个三角形,如图2所示:

针对以上转化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分割演示,形成图3 和图4 两个三角形,图3 三角形的底为(10-6)cm,图4 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6cm,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再相加便可直接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即:(10-6)×10÷2 =20(平方厘米),6×6÷2 =18(平方厘米),20+18 =38(平方厘米)。

此几何问题解题过程应用了转化思维,采用分割法进行不规则图形转化,将一个不规则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分割为两个规则的三角形,按照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快速计算,简化了计算过程,也规避了解题过程的失误。

三、在植树问题中运用转化思维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题型之一,与之相似的还有木头问题、爬楼梯问题及敲钟问题,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学生学会解决植树问题,便能很好地运用同一种解题思路去解答其他问题。在植树问题解题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采取化归方法解答此类问题,根据不同题型总结相对应的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时套用公式即可。但是,根据学生解答此类问题的实际结果来看,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学生无法准确判断到底求的是树的数量还是树的间隔,导致公式套用受阻;有些学生缺乏变通思维,只会原原本本地套用公式,题目稍作变动便不能准确解题。面对此客观现状,促使学生应用转化思维进行题目转化十分必要。

在植树问题教学时,教师先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组织学生实践练习,通过对比与解答树与间隔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题型之间的异同点,以此作为转化思维的切入点。随后组织探究学习,分析树与间隔之间灵活转化的条件,并利用例题反复演示,让学生自主完成树与间隔的合理转化,梳理出“树比间隔多1”的规律,进而明确题目到底是求树的棵数还是求间隔数。通过思维转化,逐步形成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即:求树的数量在间隔数上加1,求间隔数则在树的数量上减1。这个思路适用于各种植树问题的题型,便于学生记忆和解题。教师还可举一反三,让学生合理转化木头问题、爬楼梯问题、敲钟问题,形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例题】(1)马路一侧有23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棵树。一共有多少棵树?(2)假如每两棵树中间有一根电线杆,一共有多少棵树?

【解题思路】此题目为常见的植树题型,倘若采用常规方法,学生需判断题目类型,确定题目求解的是什幺,再选择解题方法去解答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转化思维,使其知道第一个问题看似求树的数量,其实是求电线杆间隔数;第二个问题中电线杆的数量=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求树的数量。通过树与间隔巧妙转化,学生可以利用“树比间隔多1”的思路依次解题,解题思路简洁清晰,解题过程不再绕来绕去,不但能快速得出结果,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解答植树问题的能力。

四、在方程问题中运用转化思维

小学高年级开始学习方程知识,即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方程思维去解答应用题。解答方程问题一般需要从题目中确定等量关系与未知量,通过设未知量的方法构建方程式,再进行解方程。对于数学经验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寻找等量关系存在一定难度,学生需要联系所学概念、公式及题目已知条件确定等量关系,假设未知量,这个过程相对复杂[3]。那幺,在方程问题教学时,必须注重转化思维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从未知条件中探寻等量关系,准确假设未知量,进而构建方程式并求解方程。

【例题】甲、乙两车从相距272 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还相隔17 千米。甲每小时行45 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题思路】此题型为简单的行程问题,解答本题主要依据为“速度=路程÷时间”等量关系式。部分学生采用常规计算方法进行解题。

【学生1】解题思路:根据行驶的路程=总路程-17 千米,求出两车行驶的路程,再计算甲车3 小时行驶的路程,用两车行驶的路程减去甲车行驶的路程就是乙车行驶的路程,最后依据“速度=路程÷时间”,用乙车行驶的路程除以3 就是乙车的时速。

列式:272-17 =255(千米)

甲行:45×3 =135(千米),乙行:255-135 =120(千米)

乙时速:120÷3 =40(千米)

答:乙车每小时行40 千米。

【学生2】解题思路:根据行驶的路程=总路程-17 千米,求出两车行驶的路程,再依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出两车的速度和,最后减甲车的速度即可求出乙车的时速。

列式:(272-17)÷3-45

=255÷3-45

=85-45

=40(千米)

答:乙车每小时行40 千米。

上述两种方法均运用算术思维分析各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正确,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解答应用题理应从算术思维转化到方程思维,根据找等量关系的思路列方程求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将“速度=路程÷时间”的等量关系式转化为“时间×速度=路程”,将乙车的时速设为未知量,则可把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转化。如此,根据题目确定等量关系,再把等量关系转化为方程,解题过程简单,根据方程按步骤求解,顺利得出未知量,实现了解题目的。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转化引导,让学生形成方程意识,在解题时学会列方程求解。

五、结束语

转化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备思维,体现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既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合理运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思维,通过转化题目、转化解题思路,确保解题的效率和正确性,真正做到高效准确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