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邓士木 骆德喜

绕题三匝 何处可依
——谈解题信息的提取与解读

湖北 邓士木 骆德喜

解答地理试题过程中需要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学习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地理素养(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观点)和表达能力(地理的文字表达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解题基础。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符号、试题赋分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括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及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各不相同,考生在解答地理试题时也需认真审题。

一、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提取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实际上就是从材料中找出答案提示性信息和隐含信息的过程。一是要仔细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一边阅读一边将材料中的关键词标出,特别是有关时间、空间和地理事物特征的信息。二是要认真读图,重点从图名、图例、经纬度、海陆分布、注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等几方面入手,有时还要转换图表形式。选择题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 “不正确”“上、下”“高、低”“大、小”等。

【例1】下图为“不同季节部分纬度范围内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图所反映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中,可能与我国台风多发季节相对应的是 ( )

A.甲图与丙图 B.乙图与丙图

C.丙图与丁图 D.甲图与丁图

(2)甲图到乙图的变化过程,时间跨度约为 ( )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一年

【分析】该题的地理信息并不直接,隐藏在图表中。需要根据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规律从图像中挖掘出季节或大致日期。第(1)题,我国台风多发季节是夏秋季节。从四幅图中可以看出,甲图为气压带、风带北移且达最北的时候,是夏至日;乙、丙两图为气压带、风带南移且达最南的时候,是冬至日;丁图是春、秋分日。故选D。第(2)题,气压带、风带由甲图到乙图的变化反映了气压带、风带从最北移至最南,大约需用半年时间。故选B。

【答案】(1)D (2)B

【例2】设M(0°,30°E)、N(30°S,30°E)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HN,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B.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

C.每年有9个月以上HM≥HN

D.任何时候都是HM≥HN

【分析】本题只凭题目的条件在头脑中思考,几乎没办法正确地作出解答,但若根据题中的文字信息转换为示意图(下图),则思考起来就简单得多。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太阳直射点在A、B之间移动,一个往返需时一年;②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③太阳直射点位于M、N两地正中间(C地)时,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④离太阳直射点近的点太阳高度大于离太阳直射点远的点。结合题中的条件可知,C项正确。

二、从试题设问中提取有效信息

从设问中获取解读信息,一是要弄清楚问题的数量、设问类型、设问方向等。如设问类型有区位选择类、原因分析类、特征描述类、观点表达类等;设问方向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积极影响、不利影响等。二是注意设问中的中心词和答题方式等限定性词语(指令词)的要求。题中的这些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是答题的具体要求,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常见的此类指令词及其具体要求如下:

指出:简单说出某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

描述、简述、概述:要求使用语言描述少,概括度高。

阐述:要指出判断的依据、推理过程和结论。

说明:说出是什幺,为什幺。

分析:运用材料,依据原理,得出结论。

对比:要在某些选定的侧面,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

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要有结论与理由。

【例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流域面积约为7.1万平方千米,是欧洲最大的稻米产区,也是人口密集的工业地带,水力发电量约占Y国46%。“二战”以后,Y国首先在R河流域上游地区形成以A市、B市、C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区,以后又在R河下游平原等地区形成新工业区。

(1)指出M地降水的季节特征,并简析少雨季节的主要原因。

(2)描述R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分布特点,并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其原因。

(3)分析Y国首先在R河流域上游地区形成工业区的主要原因。

(4)R河流域所产稻米品质优良,约60%供出口。有人提出,应在R河流域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该建议是否合理?试从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两方面加以说明。

【分析】本题四个设问的指令词分别是指出、简析、描述、分析、判断(是否合理)及说明。第(1)题,中心词是“降水特征”,根据降水数值信息,直接看出M地降水冬夏季比较少,春秋季比较多;原因分析注意设问信息只要求回答“少雨季节的主要原因”。从M地的位置、地形、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方面简要回答即可。第(2)题,从图例信息看图中R河流流域水利工程主要是水电站,主要水电站分布在各支流上游地区(或山区),原因从水电站建设的条件(各河段支流及流量、落差)和作用来解释。第(3)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因素分析。解题要关注设问的时间信息“首先”“老”,即早期该区域受欧洲发达的工业辐射作用,从空间上把握R河流域上游即图中西(北)地区(图中A、B、C等老工业区城市)的地理环境提供的优势区位条件,包括位置、交通、劳动力、市场、地形、能源等。第(4)题,是开放性试题。认为合理,可以从发展水稻种植的优势条件来说明;认为不合理,就从不利因素来论证。设问要求从“气候条件及市场方面”回答,既是提示也是限定。有利条件要抓住文字材料和图像中的信息:夏季高温,降水少(则光照充足),春秋降水较多(水分条件较好),稻米品质好,国际市场大等。不利条件也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水热配合差(雨热不同期),春季低温冷害多,影响水稻产量等。

【答案】(1)M地处于中纬西风的背风地带,冬季西风气流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增温、水汽减少,难以形成降水;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较少。

(2)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各支流上游地区(或山区)。原因:R河支流众多;各支流上游流经山区,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落差小,洪涝灾害多发。

(3)靠近西欧,有铁路相通,受工业发达国家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临近海港,海运便利;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水能丰富,水力发电多;地势较高,受洪水威胁较小。

(4)合理。R河流域夏季高温,光照充足,生长季节长;春秋降水较多,水分条件较好;稻米品质好,国际市场需求大。

或不合理。R河流域降水较少,水热条件配合差,(水稻种植需水量大,)夏季灌溉水源缺乏;纬度较高,春季低温冷害多,影响水稻产量;受当地饮食习惯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小。

三、从试题的赋分提取信息

非选择题从试题的赋分信息可以大致推测答题的要点数量。高考评卷时,阅卷人员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关键步骤、关键词。一般情况下,4分题多数要回答2个要点或关键词;6分题要回答2~3个要点;8分题要回答2~4个要点,依次类推。因此,审题正确的做法是要根据题目分数大致确定需要书写的要点个数,规划好答案的整体布局,打好“腹稿”。书写标注序号,注意“踩点”。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