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俞 汇

《论语》选修教学的人格培养作用

浙江 俞 汇

一、《论语》选修教学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随着国学文化热潮的兴起,《论语》进入了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堂。《论语》选修教学课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然而其意义并不止于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其承载的传统文化,更要将它所蕴含的思想精神深入挖掘,通过讲解《论语》的内在意蕴,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并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二、《论语》的人格培养作用

(一)把握人际关系

1.家人关系

孔子在家人关系上所倡导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孝”“悌”。“孝”即孝顺父母,“悌”即友爱兄弟。这是在人际关系中所完成的人格培养,人与人的关系是从家庭关系先开始的,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是人际关系的始端也是一个人立身的基础。衣食的供养是孝顺父母最基础的表现,即 “事父母能竭其力”;其次是精神上的供养,即“敬”。如果不能对父母做到敬重,而只是提供给父母衣食,与饲养动物又有什幺区别呢。

友爱兄弟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重要一环。人与人的交互性建立在关系上,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兄弟姐妹是一个人身边相当亲密的一个团体。处理好家庭关系,避免生活纠纷,正是人格成熟的一种表现。

2.朋友关系

从家人关系往外延伸便是朋友关系。孔子就如何交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交友对象而言:“无友不如己者”“友其士之仁者”。交朋友应当有明智的选择,与正人君子、仁人志士交友可以让自己近朱者赤,而与小人之流或是能力不足者厮混只会近墨者黑。就交友态度而言:“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应当以尊重、宽容的态度去交朋友,不与他们结党营私是交友之原则。

但朋友间交往难免会有意见相左之时,也难免会产生摩擦与矛盾。孔子针对此类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倘若朋友不听从,且此问题触及了底线,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现代社会中,以上言论仍适用于我们的日常交友。交朋友首先得用一颗真心,以诚相待。而在交友的过程中则要把握好原则,坚守自己底线。

3.上下级关系

《论语》中的上下级关系主要是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与之有一定相似性的便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虽然两者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差别,但从一定程度上,孔子对君臣关系的见解能够对现代社会上下级关系的处理提供一些参考。孔子认为处于上位的人应当“修己以安人”,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以德服人、以才服人,自己以身示范方能带领下属一同进步。

此外,“君使臣以礼”,上级应当尊重下级,以礼相待。而下级对上级应当 “臣事君以忠”。可是“忠”并不意味着“愚忠”,“直道”应当作为对待上级的原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当上级的命令或者是行为与自己的所坚守的道相违背时,则需要思考另谋出路。上下级关系是学生进入社会后不可避免要应对的一种关系,在这方面,孔子的言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学会待人处事

1.言与行

言与行是一个人内心思想的外在体现,也是其人格是否成熟的重要表现,正确地表达看法、发表言论是十分重要的。“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说话有道,说话时需注意时机、表达以及他人的脸色。言与行能从最表观的层面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及思想。在教学甚至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言与行,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是在转化《论语》内在价值中需要注意的。

2.好与恶

每个人都有好恶之分,如何在众说纷纭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呢?孔子给出了答案:“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要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做评判,需要仔细地审查、辨别,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用细致和智慧辨明事非,不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

中学生处在价值观等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尚未建立起系统的三观,极容易因外界多种多样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眼花缭乱,产生迷惑之感。在此阶段能否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正是未来他们能否走上正途的关键,一旦受到了错误价值观的引导,极容易走上善恶不分的黑暗道路。《论语》选修课本中的儒家观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鲜明的是非观念,从而为成为正人君子奠定基础。

3.顺与逆

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当一个人遭遇逆境、跌入谷底时,仍要勇于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这是孔子所提倡的。

此外,孔子针对君子面对不同境遇之时应如何选择也摆明了观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之时,则出世,尽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天下无道之时,则藏己,避免做一些对不起百姓的事。

这两个层面都对我们有现实教育意义,尤其是面对顺逆境的态度,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会遭遇挫折,可是面对挫折的态度却因人而大有不同。很多人会选择抛却自己的原则,屈服于挫折,以求得暂时的安稳。孔子的倡议正是对现代社会此类现象的拨乱反正,为建立有德社会提供了思想前提。

(三)提高道德修养

1.崇尚道德

人要修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何为崇德?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便是崇德。作为上级理当以德服人,“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德的教育是一个人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内化的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尽管此种教育非显性可见,但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未来走向与命运选择。中学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论语》选修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坚持仁爱

“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为孝顺友爱、包容和顺;面对生活事物时,表现为恭谨谦让、忠信宽恕。仁的核心可以分为两层:对内孝悌,对外爱人。实践“仁”的方法是什幺? “为仁”就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他人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当中学时期的学生们通过《论语》的熏陶被浇灌出一颗仁者之心,仁义社会便也不远了吧。

3.善于自省

谈到自省,便会想起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除了日常的自省之外,在遇到不贤之人时,也应反思自己身上是否有相同的缺点。善于自省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智慧且行为无所过错,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不会自省、不会反思,则会使人陷入茫然,即“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若善于自省,从小处讲,可以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培养更好的人际关系;从大处讲,善于反省能够为培养自己的良好德行提供内在基础,为未来的成功铺平道路。

三、小结

《论语》一书思想内涵深厚且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有关人格培养的言论极具现实教育意义。中学生正处于面对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不知所措的时候,对《论语》选修教学,教师应将书中的深刻思想内涵加以挖掘,并转化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作用,通过教导学生学习正确把握人际关系,学会待人处事、提高道德修养,来真正将教育的目的——教学与育人落到实处。这在帮助学生逐渐健全人格的同时,也为其成为现代君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浙江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