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为了尽可能地保障高考的客观、公平、公正,历年的高考试题从无重复,并且稳中求变。而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搜集试题和答案,变得异常便捷,给一线教学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为了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原创试题,尤其是原创高质量的高考模拟试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拟结合自身独立原创试题以及参与杂志社“优师计划”项目命制试题的经验,从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的语言考究的角度,略抒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语言表述是试卷作答规范化的最直接体现。在原创模拟试题中,考点分布、命题立意、史料选择、问题与答案设置等方面往往备受关注,而作为细节的语言表述问题,常常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最终使整套试题的质量降低。因此,在命制历史高考模拟试题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表述,坚持规范性与严谨性的原则。

一、坚持规范性原则

1.尽可能使用书面语,忌口语化

日常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或历史问题,一些教师常常结合生活,形成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在原创试题中,往往不经意间使用了口头语言,显得不太规范。因此,要尽可能地使用书面语,忌口语化。如:“政治制度不太好”,最好表述为“政治制度不完善”。

2.尽可能客观、准确,忌文学化或夸张性描述

历史是求真的。在讲授历史中,教师往往怀有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不宜因个人情感误读历史或误解历史。在原创试题中,也不宜使用文学化语言,更不宜夸张。如,“将诚信原则巧妙的融入法规”应改为更准确、专业的表述“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3.注意控制试卷的字符数量

高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题目的作答,历史试题中的阅读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字符总量一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在原创历史高考模拟试题中,应对整套试题的字符数量予以控制。经统计分析历年历史高考题字符数量,建议原创历史高考模拟试题字符总量控制在3 800~4 400字,参考答案字符总量控制在600~800字,其中选择题题干字符总量不宜超过120字,单个选项字符总量不宜超过20字。如下题:

例1.《大国崛起》中提到,葡萄牙人用武力占领马六甲是对当时朝贡体系、一种以中国为主导的“明显自古昔帝王,居中国而治四夷”的东亚国际秩序的直接威胁……明武宗本应帮助马六甲苏丹击败葡萄牙人,但当时的明朝已没有了初时的积极进取精神,马六甲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中国的外围藩属国。最终马六甲这一国际交通枢纽落入葡萄牙之手,葡萄牙很快以马六甲为支点,形成了联系东西两端的马六甲—果阿—里斯本、马六甲—中国贸易航线。由此可以推断出 ( D )

A.马六甲的丢失,致使明朝主导的世界国际秩序崩溃

B.占领马六甲是葡萄牙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C.马六甲的丢失,根本原因是明朝此时推行海禁政策

D.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整套试卷的字符总量是有限定的,而试题数量是固定的,那幺控制字符数量的具体要求就落在了每一道试题上。而在这道题中,题干近200个字符,每个选项达24个字,还有问题设置不太科学的问题。因此,需要去掉一些无效信息,将文字进行提炼简化。根据字数要求等可以修改为:

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挑战了以明朝为主导的东亚国际秩序,但当时明朝不思进取,只是将马六甲视为其众多外围藩属国之一,坐视这一国际交通枢纽落入葡萄牙之手。葡萄牙很快建立了以马六甲为支点的联系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里斯本——果阿——马六甲——中国的贸易航线。由此可知 ( D )

A.明朝主导的世界秩序走向崩溃

B.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导致殖民扩张

C.海禁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D.经济差异有可能影响历史发展的方向

4.选项设置要规范

原创历史选择题的选项设置,通常是一个难题,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近些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选项,绝大多数为“两长两短”,对仗工整,简单明了。但部分教师仍未注意到这一问题,其原创的历史选择题选项会出现对仗不工整或者冗长的现象。再如,选项用词中多处重复,或者将选项代入设问中,读起来语句不通。此类的问题都应该尽量避免,以尽可能地确保选项设置的规范性。如下题:

例2.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B )

A.这一场战争中光绪帝是主战派

B.这一《罪己诏》发布于二十世纪初

C.其“议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其“议约”目标最终都未能达成

仅就选项设置而言,选项长短不一,用词重复,而B选项又是正确选项。选项可修改为:

A.光绪帝坚持武力抵抗列强侵略

B.《罪己诏》发布于二十世纪初

C.此事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其“议约”目标最终全部未能达成

5.参考答案应规范、简练

参考答案的设置,也是历史主观题命制的难点之一,较容易出现语言表述上的问题。如参考答案表述不规范、给分要点区分不明确、史实表述不严谨、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准确、答案繁琐冗长、答案角度不全面、答案与问题不相符或答案与解析不相符等问题,都应尽可能地避免。

二、坚持严谨性原则

1.注意控制选择题题干材料,减少阅读障碍

相比较而言,近两年历史高考全国卷选择题难度有所下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选择题题干材料中的文言文、译文大量减少,为学生减少了阅读障碍。运用的史料多是描述性的,对于文言文与译文偶有摘录,夹杂于现代文之间,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价值较高的原始史料。因此,教师在原创试题中应该把握这一趋势,注意控制题干材料中的阅读难度。如下题:

例3.“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B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这道题可能会因为文言文材料晦涩难懂,使学生望而生畏,达不到原有的考查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材料时可以通过转述,降低阅读障碍,更好地实现考查目标,如题干可修改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批判另一学派时指出,不懂得统一天下、建立国家的礼法,却崇尚功利实用,重视节俭而轻慢等级差别。这两家学派应是”。

2.主观题材料运用应严谨

材料解析题命题的材料应尽可能选用正规的学术文章或学术专着,其史料价值相对较高,不宜选用获取史料价值相对不确定的网络上的非专业学术文章。这种不严谨的取巧行为,不宜推广。另外,原创的历史主观题,还应像所有的高考主观题一样,详细注明材料所据文献的作者及出处,这一点也常被忽视。因为命题难度控制、材料编辑等需要,若是摘编则需注明“摘编自”;若是以某一文献为主,综合多种文献编辑而成,则需注明“据……等”;若是运用某些原始史料因学生解读需要,还应在出处后加括号注明时间,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41题材料二的出处注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2018年全国卷Ⅰ第46题材料一出处注明:“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若运用国外某些学者的着述,还应注明其国籍,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45题材料出处注明:“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2017年版的“新课标”强调史料实证素养,这实际上就对历史教育教学的严谨性、规范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3.试题设问用词应该规范、准确、巧妙

在原创历史试题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设问用词,确保设问的完整性、准确性、严谨性。近几年高考选择题设问常用词一般有:“反映了”“表明了”“说明了”“由此可知”“据此可以推断出”“从中可以看出”“旨在”“主旨”“意在”“主要原因”“主要因素”“目的”“因为”,以及开放性设问,如“这一举措”“这一作品”“分封制”等。高考主观题设问,一般是陈述句,原创命题中不宜使用疑问句,常见设问方式如:“说明……原因”“说明……作用”“指出……时代背景”“概括……特点”“概括……相同之处”“概括……主要内容”“简析……意义”“分析……原因”“简析……作用”“简述……历史功绩”等。另外,应该尽量避免在同一道主观题中,设问在形式或内容上的重复。开放性主观题,应该注意设问的准确性和创新性,并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思考其是否合理。但为了提高考试的效度,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也不宜过分拘泥于现有的高考设问用词,可以适度地大胆创新,进行巧妙而灵活的设问。设问是影响学生答题的关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某一道选做题这样设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失败原因和启示。(6分)

一般高考真题中,选做题设问是两小题三小问,本题却有四小问,而且连续问了两次“原因”,显得设问角度重复。此外,“分析……启示”搭配不当。可以修改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启示。(6分)

4.注意赋分的准确性与评分标准的严谨性

赋分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性问题。在原创试题中既要注意每道大题、小题的赋分是否符合高考标准,还应注意总分的合理性。主观题的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最好明确,或适当结合阅卷的具体答题情况灵活处理。从历史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开放性的小论文试题,也最好给予恰当的评分标准与答案示例,以便阅卷教师和考生更好地了解命题意图与答题要求。

三、语言考究案例分析

例4.对国家元首权力进行限制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成果。相较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法条中“得依法办事”和“须经参议院之同意”出现频率颇高,同时也增加了“法院”“国务员”两章节内容。这反映了 ( B )

A.是限制袁世凯破坏共和的成功手段

B.当时遵循了权力制衡规律

C.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完善

D.当时民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了

就规范性原则而言,本题选项设置不规范尤为明显,A项和C项代入设问中,读起来语句不通;B项和D项中“当时”一词重复使用,这本可避免;四个选项长短不一,而B选项又恰巧是正确选项。就严谨性原则而言,题干材料本身就在论证分权制衡的进步性,既有论点,又有论据,并未充分达到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具备程度的目标;此外,材料中对两部法律进行了比较,似乎在突出强调分权制衡的进步性,有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忽视了《临时约法》诞生的背景,即在南北议和即将达成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向袁世凯交出政权已成必然之势,而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结论。鉴于此,可以调整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该题可以修改如下:

相较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法条中“得依法办事”和“须经参议院之同意”出现频率颇高,同时也增加了“法院”“国务员”这两部分内容。这一举措 ( D )

A.是保卫共和的有力手段

B.实现了分权制衡的意义

C.完善了当时中国法律制度

D.缺乏保障实施的政权支持

修改后的题目,规范性和严谨性均有所提升,通过选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革命派希冀用根本法的权威性来束缚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的举措。历史证明,革命派“因人立法”,借助分权制衡的理论,以保卫共和只是空想,没有政权作保障的法律往往是难以实施,甚至沦为一纸空文。

例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辛亥革命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突变”,同样也可以认定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经济突变”,只不过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较长,表现不如政治突变那样激烈而已。总之,辛亥革命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试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这是一道开放性主观题,一般而言,应该是整套历史高考模拟试题中最大的亮点,然而既不够规范,也不够严谨。从规范性原则来说,材料应该注明出处,设问中的“请”“试”一类字眼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会经常使用,但是在历年的高考题中从未出现过,故而最好去掉。从严谨性原则来说,设问仅仅要求阐述材料中的观点,而材料较短,且观点在材料首尾都有出现,提炼观点的难度较低,对于考查学生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效果不佳,试题区分度小,开放程度较低,没有为历史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高的学生留下充分发挥的空间。较之历年高考开放性试题,既没有完全做到“形似”,更没有达到“神似”。根据这些原则,本题可以修改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突变”,同样辛亥革命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认定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经济突变”,只不过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较长,表现不如政治突变那样激烈而已。

——摘编自朱荫责《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历史高考试题,非常重视语言表述,是其试题质量得到社会公认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尽可能的重视语言表述,必将有助于提高原创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