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叶德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为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新时代高三历史复习的“定海神针”,既是目的论,也是方法论。五大核心素养不是各自为政、孤立割裂地指引历史教学,而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历史学习全过程的整体系统。虽然教师可以分别解释某一核心素养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但都只是历史学习过程的某个侧面,只有系统地运用五大核心素养,才能体现历史演进的全貌,高三历史复习只有在这一素养体系指导下才能提速增效。

一、依据唯物史观重构高三通史复习体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进一步规定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路线图和高考历史命题的方法论基础。现行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教材主要是以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为基础编制而成的,因此,高三历史复习不能再简单按照教材的模块顺序展开,应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大通史体例进行复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去认知、理解、阐释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以人类文明纵向继承性发展的时序为“经”,横向差异性发展的空间方位为“纬”,构建高三历史复习的大通史结构体系。

人类历史演进从空间上大体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以欧美为代表,总体上看,古代东方发展领先,近现代以后西方发展领先,具体如表1:

表1

续表

二、按照时空观念调整复习次序和进程

历史的逻辑是从时间开始的,在唯物史观构建的人类大通史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面对庞杂的史实和错位的章节,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应打破教材布局、重新调整复习次序,按照历史本来的时序确定具体的历史复习进程。具体如图:

在这一时空体系下具体复习微观历史时,教师仍然要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观念的习惯。同一历史事实选择不同的时空视角,所得出的认知结果是不同的,例如五四运动,从1919 年的中国这个角度来看,其只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中国民众不满而发生的民众示威运动;而从1840 年后整个中国近代史角度来看,则是在列强长期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国内专制独裁统治导致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角度看,其又是注重实践、关注民生国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是中华文化韧劲的体现。

三、依据史料实证体悟历史过程

历史的思维是建立在历史事实演变基础上的实践抽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核心是把历史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因为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是动态的,具有不可逆性,但历史本体是静态的,其硬核形态是“时”“空”“人”三维。所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较好的思路是“横向分类抓本质,纵向分段看主题”,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演进的阶段主题和时代特征是历史复习的精要所在。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根据史料体悟历史具体发生的过程和本来存在的状态,“体悟历史”是历史复习的好方法,通过个体体悟以在思想意识中不断还原历史本真,恢复历史原貌。

例如《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的子目“早期中华文明”中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据此,笔者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增加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内容,给出如下材料并设计了具有递进关系的两个问题:

材料一

表2 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期古人类文化遗址分布(部分)

问题1:从表2 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得出什幺结论?

设计意图:第一,引导学生学会用表格整理搜集的史料。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而表格是其最便捷的方式之一,用表格整理史料不仅条理清晰且信息量大;第二,通过考古史料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早期国家形态,引导学生认识实物史料的价值,并养成史料实证意识;第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第一问是获取有效信息,第二问是解读信息并得出结论,即“中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另两则史料:

材料二属于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 年—公元前3000 年)的姜寨遗址保存得较完整,由居住区、陶窖场和墓地组成。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环绕,中心有大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房子100 余座,分为5 个建筑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广场。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瓮棺葬等,房屋有圆形和方形的,屋内设有炉灶。墓地位于居址东边,共发现墓葬600 余座,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合葬墓,墓内有陶器等随葬品和黄铜片、黄铜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别具风格,陶盆内画有对称的鱼、蛙、人面等象生性花纹,形象逼真。一件鱼鸟纹葫芦瓶,形式新颖,花纹美观,极为罕见。一座墓内出土一套绘画工具,包括石砚、研磨棒与黑色矿物颜料等。

——摘编自《仰韶文化博物馆及仰韶文化遗址介绍》

材料三龙山文化(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2000 年)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大的联系。

——摘编自《关于龙山文化陶文的发掘简报》

问题2:从史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从文字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描述、概括并得出认识。如姜寨遗址中可获取的信息有:居住区有人工壕沟环绕、每个建筑群有一座大房子和若干小房子构成并面向广场、窑穴、牲畜圈栏、瓮棺葬、炉灶、陶器、黄铜片、彩陶、石砚、矿物颜料等;龙山文化中可获取的信息有:生产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快轮制陶技术、石器、铜器、巫术、私有财产等。这些信息说明姜寨遗址为母系氏族向父系公社演进时期,已有农业定居、等级分化、畜牧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龙山文化已处于部落、部落联盟时期,私有财产增多、氏族贵族和平民等阶级产生、已部分具有国家特征,可称为“万邦时代”,中心国家逐渐形成,进而形成夏、商方国联盟式的朝代,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这样复习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明白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又帮助学生理解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以及夏、商奴隶制国家的具体形态和社会生活等运行机制,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内涵及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基础上的威权主义中央集权与夏、商方国联盟的区别与联系。

四、运用唯物史观准确、合理地解释历史

除实物史料外,所有史料本质上都是一种历史解释,即使是实物史料,其存在也一定是断断续续或孤立的,将其连接成历史,实质上也是在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历史解释,所以,从广义上讲,任何历史学习都是历史解释。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历史解释的过程,不能是历史教材的完全重复,教师应带领学生依据教材和史料所提供的信息进入历史情境中,体认历史上某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具体状态,然后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多角度地理解、解释这段历史。

如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可以运用生产力三要素理论分析、比较原始农业、早期农业、封建农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中,劳动资料方面包含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生产技术,劳动者方面包含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对象方面包含土地和农作物。又如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时,可运用生产关系三要素理论进行理解和掌握,其中土地制度就是生产关系三要素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如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产品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两要素构成社会关系主体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基础,如西周的经济基础为井田制下奴隶、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西周的上层建筑为分封制、宗法制等一系列制度及所有国家机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起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即社会形态,如西周的社会形态为奴隶社会。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便出现了阶级斗争,如西周的阶级斗争为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间的斗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原有社会系统中会孕育出新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于是进入到新的社会形态。

通过这样的历史解释,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史实放到历史系统中,体悟并得出自己的认知,从而提升高三复习的有效性。

五、家国情怀贯穿高三历史复习始终

家国情怀主要指对家乡、祖国、民族的深厚情愫,此外还包括历史学习中应有的人文追求,包括对世界、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思考和看法。高三历史复习可以采取分时段、抓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体悟历史发展过程中养成家国情怀。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应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再分别围绕各小主题展开具体复习,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