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有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据说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由来。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2019 年2 月,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 200 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其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研究人员根据文字较清晰的20 余枚竹简初步判断,其内容多同见于今本《公羊传》和《谷梁传》,也有仅见于《公羊传》者。其内容文句与今本有出入,也有不见于今本的部分。

海昏简本《春秋》与《春秋公羊传》关系密切,汉代公羊学盛行,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作为治国基本原则,海昏简本《春秋》的发现是春秋经传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提供了《春秋》的最早实物,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