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庄春梅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色变,许多老师感觉自己讲解时条理清晰,化难为易,可学生却感觉是“天书”,课堂氛围枯燥无味,一节课结束,没有成就感。学生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似懂非懂,遇到该部分练习题就阵脚大乱。那幺,教师应如何提高《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堂的有效性呢?

很多教辅资料对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大段文字总结,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笔者着重对这一考点进行了研究,试图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一、考查形式预测

笔者查看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发现其主要考查形式是给出条件,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状况,或者是多个城市昼夜长短对比情况,或者给出某一段时间,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在全国新课标卷中 “昼夜长短变化”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学生需要在材料中获取重要提示,然后根据地理规律判断某一个选项是否符合题意,侧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淡化了过去的跨学科解题能力,分值呈现减少趋势。笔者认为,在目前的高考改革中,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不再出现高难度题目考查“昼夜长短”,也不太可能专门设置一个题组高分值考查“昼夜长短”,多在一个题组的某一个题中或者某一个题的某一个选项中考查,掌握好“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便可以做出准确判断,提高得分率。

二、发现规律

学习数学“正弦函数及其图像”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采用的是五点定位法。总结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1.五日(春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昼夜长短

通过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可以发现,春(秋)分日,全国昼夜平分,地方时6∶00日出,18∶00日落。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冬至日,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总结第一句话:某一日,太阳直射A(北或南)半球时,A半球大部分地区昼长夜短,A极点及其附近地区出现极昼,越往A,昼越长,直至极昼区。

2.画图发现规律

以北半球某地为例,画出二分二至日的昼长数据图,将5个点连接起来,便呈现一年中该地的昼长变化特点。从图中可以发现太阳直射点往北移时,该地(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知识点往南移时,该地(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与它相反,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总结出第二句话:某一段时间里,太阳直射点往A半球移时,A半球昼渐长夜渐短。(A极点及其附近部分地区因有极昼或极夜现象而除外)。

再加上第三句话: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综上所述,通过三句话便可轻松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三、运用规律

【例1】(2015年四川卷)(节选)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民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壮举。

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 )

A.日出东南方向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C.昼长较广州短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答案】B

【解析】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是4月5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进入夏半年。青岛日出东北方向,A项错误。昼长大于12小时,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故选B项。夏半年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昼长较广州长,C项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所以正午物影较春分日短,D项错误。

【例2】(2016年上海卷)(节选)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60°50°40°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答案】D

【解析】连续三个月内,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减小,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往南移,因此南半球昼渐长,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排除B项和C项。A选项“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意味着昼先少于12小时,再多于12小时,与该选项中“昼渐短”矛盾,故A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

【例3】(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右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