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党喜奎

从文本看,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就是由不连续的篇段(试题材料)组合成的“应用文”。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共2 344字,篇幅略高于2017年的2 094字。除文字材料,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保持了2017年6幅图像的容量,以分布图、示意图为支架,构建地理学科的特色语言。在50分钟的时间内,以每8分钟完成1幅图像和375字的阅读速度,判别和组织信息,从中引申出意义,完成书面选择和表述的任务,对学生地理文本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本文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为例,比较试题和教材地理语言的差异,探索地理语言能力提升的途径。

文字(字)图像(幅)类型分布图(中/外)示意图表格景观图合计2018年2 344数量4(2/2)1106内容交通、南极、贵安、龙卷风企业发展降水洪峰2017年2 094数量4(2/2)1016内容淮河、伊瓦洛、洪积扇、白令海峡焦化厂布局红色荒漠

一、人文地理语言的差异

【案例】(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1~3)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该题图像语言新颖,以时间为轴,标注企业发展的重大事件——新厂投产、多厂加盟、原厂关闭、研发中心外迁、总部迁移、销售覆盖全国,用事实说明企业的成长过程。教材中没有类似的图像,阅读此图,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发展事实中引申出企业由生产型—研发型—经贸型的蜕变过程。

阅读图像,要关注前后事件间的因果联系。示意图涉及的地理事物,如服装企业、专卖店、研发中心、销售网络、上海等,大部分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已经较为熟悉。判断1996年该服装企业关闭自有生产厂的目的,既要“瞻前”——1995年众多生产厂加盟的替代,还要“顾后”——1998年研发中心外迁的提升,得出提高附加值的意图。判断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的原因,既要“左顾”——1994年温州建厂的区位,又要“右盼”——2008年销售市场覆盖全国事实,得出服装企业移居上海的根本原因是信息通达。回顾15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发现M公司在不断打造自主品牌。

从表述方式看,教材文本通过案例,阐述工业区位及工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理,是论证式解释,有利于知识框架的构建;试题文本通过情景设问,解释现实工业发展现象及问题,是推理式判断,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只有借助于地理实践问题的解决、地理科普的课外阅读、地理试题的变式训练,才能搭建起教材与试题文本语言的桥梁,实现自由转化。

【答案】1.A 2.D 3.A

二、自然地理语言的差异

【案例】(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7)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等值线图便于定性、定量全面表达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成为地理教材和试卷中常见图像语言,但试题中多为新颖的变式图像。该题龙卷风频次图是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唯一的等值线图。从龙卷风空间分布看,中部平原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平原地区发生频次高,东部和西部山区及沿海地区发生频次较少。关注整体趋势及特殊区域(极大值及极小值)是阅读该类图像的关键。

龙卷风是地理教材中没涉及的地理事物,该题从气象灾害成因的角度设置试题,通过简单的龙卷风概念及成因的解释,选择龙卷风高发区——美国为背景,要求学生推断美国龙卷风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等。题干语言精炼,设问回归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譬如设问(1),“湿热”气团的源地,直指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旋转”的原因,关注地转偏向力。设问(2)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中起到的作用,阻力小,有利于龙卷风运动和发展;有利于湿热空气北上、冷空气的南下,集聚、生成龙卷风等;设问(3)中部平原“春季”龙卷风高发的原因,直接指引气温回升快,南北温差大,加剧冷暖空气汇聚,旋转形成龙卷风等。美国区域地理、中国华北区域地理等教材内容,有力的支撑了试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区域地理给了自然地理生命,自然地理给了区域地理深度。

“抬升”的原因,从降水类型中可迁移:暖湿空气前行,遇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冷暖空气相遇,互相挤压,冷空气在下,暖空气在上,抬升形成锋面雨;暖湿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形成对流雨;低压中心,旋转上升,形成台风雨。

【参考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发生旋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的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有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场面较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三、区域地理语言的差异

【案例】(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 750m3/s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0.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表格数据丰富,便于定量表达和数理分析,是地理教材中常见的地理语言。相比较,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次较少。阅读该表格,通过纵向比较,可知降水时长、降水量、河流洪峰的动态变化;横向分析,可知降水强度与洪峰之间的关系。多次降水无洪峰形成,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河水含沙量;通过计算,第5次降水强度最大,也说明下渗量减少;第6次降水强度小于第5次,但洪峰大于第5次,说明地下水过饱和,地下水土开始大量流失。由此可见,横纵对比,整体把握,是阅读表格的关键。

要熟悉教材中少见的降水变率、截留、沟谷、裸露坡面等地理概念,需要较为广泛的地理课外科普阅读。厘清降水、含沙量、洪峰之间的关系,相关河流水文、水土流失、水循环原理必须结合特定区域背景来分析。在典型区域中,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才会具备生命的活力。

【答案】9.B 10.B 1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