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付坤

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满生命力

文/魏付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过修订后,于2015年7月31日开始实施的新课程。2015年9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被确定为“北京市丰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校”。没有经验,也没有模板,学校只有努力探索,只有且行且思。下面,以获得北京市教学设计(实录类)一等奖的跨学科综合课“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例,谈一谈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认知篇

认知主要来自文件《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京教基二〔2015〕12号)。经过认真研读和多次讨论,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较清晰的理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课,包括学科实践活动与原来已有的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学科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明确要求“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由此可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的系列课程。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资源。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提高能力的课程形态。

实践篇

确立课程模式在丰台分院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多次研讨,初步确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模式——社会实践活动+跨学科综合课。即:以年级为单位,在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围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多学科教师跨科组合,共同为全年级学生上一节历时90分钟(即2节普通课时)的学科整合课。

实施课程规划第一,确定课程主题——成功的前提。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自命主题,且一定要认真、慎重,结合资源、参与学科与教师等情况制定。可以说,课程主题的正确确定是成功的前提。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意义极其重大。为此,我国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北京市教委也把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活动安排为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大型猪场以及散养户中,仔猪白痢均有发生,该病是在仔猪哺乳期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仔猪白痢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较高,同时也是一种影响生猪养殖效益、导致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疾病。

如何以这次社会大活动为契机,使学生真切地了解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残暴侵略与中华民族儿女的不屈反抗,继而深切感悟珍爱和平的重要性,进而升华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自觉担负起开创中华民族和人类美好未来的使命,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

为体现课改精神,深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学校把这次社会大课堂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安排。

第二,制定教学目标——注重“三维”“四基”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制定其他学科教学目标一样,我们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制定了教学目标。不一样的是,学科教学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综合实践活动则侧重“四基”(求知、做事、共处、做人)的获得和运用。

新的课程计划在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更加注重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单”,学生能够把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提升重组知识与认识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案”,学生能够实现“四基”,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通过“跨学科综合课”与“制作电子报”,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和加深。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跨学科综合课”,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国军民的艰苦抗战,深切感悟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精神,进而感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组织教学——环环相扣、激情昂扬的全员参与。

一是制定评价量规——评价是灵魂。评价量规的制定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评价是灵魂,评价是导向。评价量规制定得是否科学,关系到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常规课程,所以,评价量规应简单易行,全方位评价,既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还注重对班级和年级的评价,从而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最后,还要把制定好的评价量规进行宣传,让评价量规深入师生思想,并且引起师生特别是班主任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起学生为班集体和小组团队增光添彩的昂扬激情。

二是实地考察——确保科学可行。前往实地考察的教师尽量选择各学科代表。实地考察的任务是:设定参观路线,寻找“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单”的命题点,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科学可行。

三是制定实施方案——责任到人的落实。“实施方案”要注重“落实性”,要责任到人,将工作的责任落实到相关教师。

四是制定任务单——成功的基础。高质量任务单的制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功的基础。任务单的制定应体现综合性、体验性、探究性、开放性。

五是组织参观——周密高效保质量。组织参观应该力争周密、高效,为此,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单”在活动开始前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参观结束时必须上交。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案”的引导,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均非常认真、非常努力,从而保证了活动的高效完成。

六是跨学科综合——师生共主、成果展示的舞台。跨学科综合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示实践活动成果的舞台,因此,需要师生共同的精益求精的打磨。要做到:一条线,高融合,生为主、师点拨,厚底蕴、方式活。

一条线:即紧扣主线,一脉相通。

高融合:即高度融合,不搞“拼盘”。

生为主、师点拨:即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适时辅导点拨,“画龙点睛”。

厚底蕴、活方式:即不论教师还是学生的展示均应有深厚的底蕴,不搞“哗众取宠下的空洞无物”。形式应活泼,最好加入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正是“一条线,高融合,生为主、师点拨,厚底蕴、方式活”这十八字方针,使学校的跨学科综合课取得了成功,受到了听课教师的极大好评。

七是总结表彰——全方位的激励。总结表彰是依据评价量规进行的,应起到调动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踊跃参与的作用,从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