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衣文玉

校本课程:为你插上隐形的翅膀

文 | 衣文玉

近年来,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残疾程度、残疾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以“学会生活”为核心,将康复融合于课程中,构建了融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康复性课程为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中,为每一名智障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运用全面康复理论,实现对智障儿童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校本课程研究的背景与理论基础

背景 近年来,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涵盖了智力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脑瘫、自闭症等多种类型的中重度的残疾孩子,障碍不仅仅是智力上的,还伴随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等问题障碍。在日常的教育康复过程中,某个孩子既有智力障碍、认知障碍,又有言语和语言障碍,还可能伴随着听力障碍、视觉障碍等,如果单一地针对某种障碍进行教育和康复,则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就需要结合全面康复理论,根据学生多重障碍的类型及程度制定不同的教育与康复方案,综合采取多种教育、康复手段进行干预。

培智学校的课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培智教育对象的程度、教育安置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形成统编课程、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共存的局面。其中校本课程的研究与运用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活力,特别是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拉开了特殊教育全面改革的序幕。《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要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变生活。二是个别化教育理论。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应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三是综合康复理论。特殊教育过程中,需要综合地利用各种手段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协调发展;通过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手段,通过团队合作的综合康复,满足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体系的架构

我们以“学会生活”为核心,针对不同程度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需求,将康复融合于学科课程中,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体现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连贯性,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系统的课程结构,搭建了融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康复性课程于一体的完善的课程体系。

基础性课程旨在搭建基本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基础性课程主要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运动与保健等。这些课程的所有教材都是我校教师根据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烟台地区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边编写、边实践而成的。

发展性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舞蹈、厨艺、工艺串珠、十字绣等。这类课程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兴趣爱好设置,着眼于满足学生个体潜能开发的需要。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学校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践体验。

康复性课程是针对学生的缺陷补偿需要设计的课程,主要有言语语言康复、感统康复、听统康复、多感官训练、自闭与多动行为训练、脑力影像与体知影像训练、肢体功能康复、行为矫正训练、心理沙盘等,旨在使孩子们的行为、心理、情绪、语言等障碍得到很好的缓解。

校本课程的内容研究

基础性课程的编写 学校基础性课程的改革经过了多次实践,就学科性课程还是功能性课程,分科单元教学还是综合主题教学,按照学生障碍程度分班还是混合编班等问题多次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考虑他们现有的接受能力,一味地将课程简化再简化,而要抓住他们智力发展的契机,在课程上下足后天补偿教育的功夫。于是我们采用主题单元下的分科教学。主题单元是指多个学科围绕一个生活主题进行的单元活动,各学科一段时间内(按月划分)的学习内容互相关联。分科教学是指各学科分别围绕同一主题来编写教材内容,然后采用分科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并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科目中进行综合应用实践,这样就把分科的学习内容或经验,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即“主题单元下的分科教学”。围绕主题单元,教师阅读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制订了各科的教学规划,作为校本课程的编写纲要;二是根据主题单元采用改编、整合、自编、拓展等方式,编写了适应学生个性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1-9年级,每科18册校本教材,以及运动与保健学段的校本教材,并在学校内推广使用;三是实践修改,形成电子课程资源库,解决了每一年学生的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差异性教学问题。

发展性课程的开发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所以我们的发展性课程,力求生活化、实用化,把教育与生活发展相联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设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在我们把发展性课程具体分为娱乐性课程、职业性课程和社会活动课程。娱乐性课程包括舞蹈、绘画、体育活动等;职业性课程包括从最早的家政课、缝纫课、编织课等到如今的信息技术、烹饪、工艺串珠、十字绣、钻石画等等;社会实践类课程则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康复性课程的制订与实施 我们根据缺陷补偿原则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选择适合每一名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包括集体课、小组课、个训课。每学期学校为每一名智障儿童做学期前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期末康复成效评估,直至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例如学生小瑛,家长反映其存在言语障碍,康复老师首先对其进行言语功能评估,利用实时言语测量仪,对儿童的呼吸、发声、共鸣功能进行评估,形成言语功能定量评估报告单;然后康复老师制订月康复方案,并与各科老师共同实施日康复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小瑛的表现进行实时记录;期末进行再次评估。以此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发展情况。

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机制,这既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保障系统,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类八张”课程表—保障课程实施的合理性 “三类”是指集体课课程表、小组课课程表、个训课课程表。“八张”指的是三张集体课课程表(学校课程总表、班级课程表、教师课程表),两张小组课课程表(班级学生安排表和小组学生表),三张个训课课程表(个训课程安排表、教师个训安排表、学生个训课程表)。“三类八张”课程表保障了三类课程的有效实施。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促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教育训练效果,我们采用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法。如集体课以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渗透康复训练,多以教学游戏或活动的形式出现。它的特点是活动新颖,多样,既让学生得到了康复训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康复训练为主(学生是流动的,可随时调整)。个训课主要以康复为主,“一对一”进行专业的训练,并在康复训练中融入学科知识。

个别化康教模式—提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 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个别化康教流程模式:搜集资料→课程评估→家长参与,个案综合分析,制定每个孩子的目标→形成班级目标分科统整表→确定各学科单元主题→编写适合班级学生特点的教材→实施综合康复、教育→期末个别化测评→与家长一对一访谈,总结学生教育康复效果并制定下一学期的计划。每一位老师严格按照这一流程来进行,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康教水平。

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爱学,也学得会,所学的技能在生活中能得到应用,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通过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素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我们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重度智障儿童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我校的办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