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立康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点滴思考

文 | 王立康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毋庸置疑,当前,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基础教育现场并产生积极的育人价值是紧迫且重大的课题。人才培养的新质量观背景,需要在人的核心素养中融入传统文化要素、镌刻传统文化的根性痕迹。为此,我们认为,必须首先解决几个根本性问题,方能在如此宏大的社会境遇中实现我们应有的教育抱负。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

文化自信的决策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四个自信”,尤其是对文化的自信,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也是国人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文化崛起的复兴背景国家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永恒的动力是文化。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文化崛起是一个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只有文化复兴了,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大国的崛起,不能单单靠经济,也不是靠军事,最主要的还是靠文化的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输出的都是文化,而不是侵略。

文化战略的安全背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对国家文化安全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之战。

传统文化立人治世的现代价值转换背景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但也蕴含着鲜明的现代价值。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这些思想的形成虽然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背景的,但时至今日仍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只要我们坚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就一定能使其发扬光大,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稀缺的事实背景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稀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知识主义追求的课程取向,有知识、无文化;二是效率主义追求的课堂过程中,有控制、无文化;三是升学主义追求的培养目标,有分数、无文化;四是理性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冰冷的理性,缺少温情的人文;五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人文礼节、伦理交往在师生、生生的学校生活中缺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主要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等学术与思想精华的撷取与融合。儒家仁民爱物、内圣外王、学为君子、克己慎独、义而后利、推己及人等思想,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见素抱朴、上善若水等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不断钩沉提炼,并进行现代性解读和转化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嵌入与实现的策略和规划

让学校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基本气质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优势,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文化的契合点,在整个学校教育现场用心建构传统文化的氤氲氛围,使学校文化处处彰显传统文化的基本气质。学校的精神文化、办学理念等,可以通过教学楼墙面浮雕作了可视化、直观化解读。通过物质文化的直观辐射,实现对儿童精神文化的深层次唤醒与积淀。

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校本课程化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课程意识,挖掘、开发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化。可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诵经典、唱经典、写经典;可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表;还可编写书法校本教材。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体验和感悟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课堂渗透常态化坚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渗透常态化,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贯穿到课堂中,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通,培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

如在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都有一些古诗词经典篇目,蕴含着汉语言文化的音韵之美,浓缩了无数文人志士的人文品格,具有丰厚的情感价值。我们如果能长期、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熏陶渗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就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再比如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武术、毽子、棋类等民族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从而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主题活动化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各类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努力让校园“处处是教育之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学校可开展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入校到放学,从开学典礼到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深植于每个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师生心灵,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比如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式体验活动、传统民俗节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戏曲进校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通过鲜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教师群体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育人者先育己,修己方能安人。在当前没有刚性课程要求,又没有专业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情况下,作为肩负育人使命的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身文化底蕴,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深入正确的理解,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正确无误的。其次,要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背景,在讲课时可以做到旁征博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第三,教师还要保证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给予正确的指引,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时刻保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者。

建立弘扬和渗透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必须看到,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建立弘扬和渗透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一是要从学校管理的高度着眼,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探索改革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计划中去。

二是要致力加强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抓好学校文化、师资培养等重要环节的建设。

三是要注重教育过程的细节落实,积极发挥社会、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开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家庭,走入每个人心中的目标。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既有探索,也有迷茫,既有反思,更有践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持久关注,耐心等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的规律,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