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

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是关键,而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探索“学导课堂多元实践”的区域教改之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学导课堂多元实践”的课堂变革基本思路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为推进区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革,嘉兴市南湖区确定了“学导课堂的多元实践”的课堂变革思路,其核心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学导融合”。推进课堂变革,关键是“学为中心,学导融合”,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的着力点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

首先,放大“学”。课堂中,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全面而有深度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分享,学会讨论,学会提问,深入思考。

其次,优化“导”。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从“课堂讲授”转向“组织学习”,顺学而导;通过学习组织、学习指导、学习反馈,以“铺路搭桥,点拨引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习。即重视“学”而不忽视“导”,做到“学”与“导”的合理融合。

尊重学科特征。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征,学科所培养的核心素养也不同。因此,课堂变革要尊重学科特征,建构符合学科特征、学习内容特征的学教方式。一是不同的学科应选择适合学科特征的学教方式。如英语学科,语言学习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特别是像英语这样的第二语言,由于没有像母语学习这样天然的语用环境,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更应考虑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征。为此南湖区提出了“基于提高语言互动有效增量的语言习得学习”的听说学教方式、“任务驱动,凸显语用”的阅读学教方式,以英语“有效输入”和“有效输出”为基点,强化语言互动,放大“学”和“用”,弱化“教”和“练”,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二是同一种学教方式在不同学科使用时有所侧重。如同样选择“先学后教”,语文、数学、科学等的使用应该体现不同的学科特征,使教学充满“学科味”。三是在同一学科中,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学教方式。如语文学科中的说明文、记叙文、文言文等不同文体也应有不同的学教方式。

学教方式多元。为了帮助教师掌握体现“学为中心”理念的学教方式,南湖区教改核心团队研制了“2+N”的多元学教方式,引导教师 “先模仿,再创新”。

在“2+N”的多元学教方式中,“2”指的是“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讨论式学习”两种相对通用的学教方式,一般大部分学科都能选择,并可适当变式;“N”指的是学科特质或学习内容特征更明显的学教方式,每个学科可以构建形成一些体现具有学科特征的学教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每一种学教方式的学教结构、关键操作技术以及适用性,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

在探索构建每一种“学教方式”时,都从学科特征、关键要素、学教结构、关键操作技术、实践形态、课堂评价标准等方面厘清关键要素,特别注重研究每一种学教方式的关键操作技术。如“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探索性学习”课堂样态,注重“情境+问题串”的设计,以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中产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思考,适时组织交流质疑,适时点拨引导。“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学科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导学习过程的走向和思维活动的深入,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它是导向深度学习的关键,是聚焦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载体,每一个问题都应精心设计成学生思维的阶梯,有效引导学习层次由浅入深。问题展开时,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步步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进程,并根据学情适时提供“针对性助学”。

强化问题探索。问题是学生思维的集聚点,方向明确、切入点准的问题,能有效带动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兴趣、思辨,激发思考和探究。因此,推进课堂变革中,无论选择怎样的学教方式,都注重强化问题探索,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如,运用“先学后教”的学教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时,在“预学”阶段要鼓励学生提出有困惑的问题,在“展评”阶段要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开展深度互动,在“应用”阶段要引导学生提出拓展性问题。

“学导课堂”多元实践的核心学导策略

推进课堂变革,提高学习品质,需要教师把握学习内容的本质,进行有针对性、参与性、启发性的学与导的设计;需要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感悟。

“让学”: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为中心”课堂变革的核心是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教师要有“让学”的意识,给学生更多的“学”的机会,让学生的“学”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想象、 描述、思考、交流、分析、推理、表示等活动过程,增加个体劳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深度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步实现“会自学、会思考、会倾听、会表达、会提问”。

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学习真实发生。学习任务是启学引思、导学引教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要以一个个学习任务为支点导引学生学习。要选择或设计一些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的“核心问题”和“大任务”,以高认知水平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积极探究和深度思考,引导课堂学习的走向和思维活动的深入,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从而有效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积淀经验,感悟思想。

深究型对话: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课堂教学是在互动中完成的,而“对话”是互动的重要载体。“深究型对话”一般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互中形成的,而“生生互动”(学生间自然的提问、补充、质疑、评价等)的自然发生是“深究型对话”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教学中,要营造“深究型对话”的教学文化,建立基本的对话规则,引导学生发表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倾听并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使用“大家还有问题吗”“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我想补充一下”“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向你提个问题”等基本的对话用语,使学生在“对话”中能对核心问题有深入思考,在“对话”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针对性助学:实现有效精准导学。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教师教的行为最重要的是以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导”帮助学生学。学情是教师采取合适教学行为的基础。课前,教师要善于预见学情,事先设计支持学生的策略,设计有效的导学和助学方式;课中,教师要随时把控学习进展,善于读懂和判断学情,基于实际学情开展“针对性助学”。教师要预设“针对性助学”的一些方式,如媒体演示、辅助学习资源的呈现、提供学具探索、用教具操作说明等,以开展有效精准的“针对性助学”。

技术支持:促进学生学习的重构。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带来了资源的重新分配、关系的重组、学习的重构。因此,在教改实践中,要大力推动各类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制基于技术的教学范式。如基于“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硬件或软件应用的教学改进,基于互联网或网络学习平台的课堂教学,还有基于“APP、微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学生学习,以突破时空距离,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开展。

“学导课堂多元实践”的区域推进策略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一般以学校为单位推进相对容易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在区域内推进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区域推进课堂变革,需要构建有效的推进策略和机制,使教学改革从思考与理念层面顺利“落地”,进而使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渐进式推进”策略。南湖区区域推进学生学习力培养的教改进程中,不搞简单的“一刀切”,不搞“疾风骤雨”式的推进,而是遵循教育规律,采用“渐进式”的推进策略,对学习力培养的教改问题采用渐进的、逐步的、切实可行的改进。如推进课堂变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学教方式,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校课堂变革的“转角”可以有大小,转型的“步伐”可以有快慢。“走小步,不停步”,在“零星的改变”中,不断积聚力量,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

同时,在整体顶层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用了“年度重点突破”机制,有序推进区域教学改革。如2013~2014年,重点研究学科课堂变革实践指南;2014~2015年重点研究“学导课堂评价标准与核心要素”,启动“综合学习”创意实践案例评比活动;2015年重点研究学导课堂的关键操作技术,启动“技术支持学习”专项评比活动;2016~2017年重点研究 “学导课堂新教案”的框架;2017年重点研究“学习力培养”教学改革常态化的机制建设与策略。

“技术攻关”策略。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单凭一所学校显然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有一个核心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我们既有区域层面的核心团队,又有学校层面的核心团队,还有学科核心团队、项目核心团队,聚合集体骨干的智慧,解决“技术”难题。如,在课堂转型推进到“纵深阶段”时,区域核心团队研制了“学导课堂评价标准核心要素”,从“学习支架、少教多学、深度学习、智慧导学、学习力发展”五个方面引导教师观察课堂。在推动教改“常态化”实施时,教改核心团队又进行了“学导课堂新教案”的攻关研究,形成了新教案的基本框架,着重研究学习内容的分析、学教方式的选择、学习任务的设计、学导活动的设计与过程展开等,并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供全区教师学习、研究、实践。

“双轨行动”策略。在区域推进教改实践过程中,“学校行动”和“学科推进”的“双轨行动”,也是区域推进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方面,以学校为单位整体推进教学改革,更容易统一思想,激活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科引领作用,基于学科特征和要素推进课堂变革,或者学科整体推进,或者先进行“典型培育”,再“以点带面”推进本学科学教方式的变革,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研训支持”策略。南湖区在推进教改项目过程中,开展了多次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的“校长论坛”“教师论坛”;建立了“课堂教学变革项目推进会机制”,每学年召开2~3次区域性教改项目推进会,交流进展,展示成果,布置推进工作;每学年召开各类课堂变革学科研讨活动60场次,进行技术攻关,实践研讨,教师培训,“走进现场”等。边研边训,在实践中提炼,在改革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多项策略在南湖区的共同推进,使南湖区各中小学形成了不同的切入点、推进思路和进程,形成了丰富的实践形态,如余新镇中心小学的“生动课堂”、光明小学的“童乐课堂”、嘉兴市实验小学的“数字化学习”、嘉兴市辅成小学的“翻转课堂”、嘉兴市实验初中的“展评学习”、大桥镇中学的“自主高效课堂”等。区域课堂教学变革项目成果“基于学习力发展的学与教方式变革”入选了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