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宇红 周立群

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小学坐落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是一所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特色小学,曾入选北京市第一批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自1986年成立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年来,除“民族特色小学”外,学校还新增了“教育科研先进校”的殊荣。随着学校教科研课题的稳步、有序推进,一所内涵丰富、师生和谐,始终以为各民族儿童提供优质教育为最终育人目标的时代先锋小学,正傲然挺立于民族教育前列。

一个课题从开题到落地

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校以多彩教育为核心,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意识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分设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课题。一个课题从开题到落地,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非同一般。

以“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课题为例,该课题于2016年10月正式立项。在规定时间内,学校采用电话开题的形式,得到了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米君兰校长和东城区教科所所长沈兴文所长、庄珺老师等领导的支持、帮助,开题非常顺利。2017年1月,学校在第一阶段优先完成对本校学生中各民族学生的人数、成分及比例进行调查及统计;完成对本校教师的课题研究培训工作,以使教师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并在校级课题的引领下,开展本学科教研组的子课题研讨工作。2017年2月至今,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学校从校本课程、青年教师听评课以及建立网上民族博物馆、开展民族文化节等多个维度,全面铺开,以实现课题真正落地。

首先,学校在校本课程设置上突出多元文化理念,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民族教育读本和民族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民族教育融入读本》,重点要求教师在教案中要体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课堂融入。2017年4月,五年级二班举办“走进中华民族园”活动,这是一次以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为研究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同学们走进蒙古包,以此为课堂,深入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感悟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淳朴热情、勇敢彪悍的民族性格。其次,学校还开展了五年以下青年教师听课评课活动,以帮助教师研究在课堂上进行多元文化融入的策略,使青年教师更快地进入到研究的状态。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学校还建起了网上民族博物馆,通过培训义务解说员的活动帮助孩子们由浅入深有层次有顺序地了解多元文化知识。最后,延续举办了七年的学校“民族文化节”,丰富“文化育人”形式,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该年的文化节上,学校将民族书画、民族手工艺、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器乐等七大类20余门民族体验课程送给所有的孩子,以歌舞表演、演讲等形式进行展现,在民族课程体验环节,与会领导在我校“民族文化讲解团”同学们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改建后的校园民族博物馆——民族苑,并走进课堂,观摩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课程。

时至今日,学校聘请民族文化专家和非遗传承人作为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研究开发的专家团队,为我校进一步深入挖掘多元民族文化,打造有深度、多维度的民族文化课程体系建设而汇集资源、凝聚实力。学生们在专家、老师的带领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教育因素,在学习、领悟、实践的过程中,努力成长为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实践者、传承者、创新者。这是我校在多元文化课程方面的教育成果的初步积累。

多个课题并驾齐驱

为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增强研究实效,我校把教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校本教研的基本框架内,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教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落实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堂效率的提高为突破,以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东城区回民小学,“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思维方式,促使全体教师不断把实际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上文提到的市级立项课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在传承多民族文化的进程中,促进了学生、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使多元文化通过不断创新吸取新的养分,获得新的发展,打造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特色品牌。与此同时,学校的区级立项课题“基于‘锚点’理论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已经进入研究的第二阶段——设计幼小衔接锚点培育计划。通过收集案例、论文、视频、照片、数据等,突出研究重点——探索在本校的一年级新生中不同锚点的培育方法,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准备条件;突破了研究难点——避免儿童在“过渡点”出现行为不适,从而使其顺利适应新环境,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扫除障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此外, 关于“尊重教育”的国家级课题,也通过审批立项。学校先后6次参加总课题组的培训学习,成为课题组的骨干成员校;积极参与课题班会设计案例征集;同时组织校级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班会设计的培训,使学校的“尊重课题”研究始终走在全区的前列。

学校承担了国家市区级多项课题,把科研管理的重点放在课题研究的管理上,力求规范化。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北京市东城区“十三五”时期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锚点’理论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被立项为东城区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此外,学校还承担了多项目、多学科的市区级课题14个,其中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重点立项课题“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挖掘及其应用”获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

打造一支专家型教师团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积极参与指导、检查课题研究进程;广大教师热情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进行阶段小结,并及时交流反馈,实现扬长避短,共学共进。在浓厚的教科研氛围的影响下,学校的老师们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征文活动,共有181篇论文在国家级、市级、区级论文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如何锻造出一支专家型教师队伍呢?我校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完善考核制度,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为了促使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出台了《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手册》,将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融入平时考核之中,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奖励作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研究积极性。第二,领导集体用研究的意识管理,引领教师用研究的方法工作。几年下来,学校的每位领导需亲自带领一项或多项课题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于是形成了“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教研局面。不论哪里有培训,学校都会拿出经费派教师前往学习,五年来学校约有教师32人次外出学习,占教职工总数的57.6%。第三,建立学习型教师群体,使教育理念紧跟时代发展。学校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求一线教师每年认真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着,科研干部要带头学习,及时将值得关注的好文章、好的理论专着推荐给大家;学校还订阅了许多有关教育理论的刊物和报纸,供大家阅读学习;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第四,采用多种培训模式,适应教师不同需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学校从学习理论入手,认真做好“四个一”的学习活动,即每天学一点,每周摘一点,每月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学校的每位老师都能做到“四个一”,很多老师甚至超额完成“四个一”的任务,按时上交率达100%。

今后,学校将教科研的工作目标基本定位为:以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实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围绕“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目标,学校在新学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以全面提高科研活动质量。一要理论“砸实”,采用自学与组织学习相结合,研讨与讲座相结合,激发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二要选题“真实”,从规范教科研工作入手,各教研组分别确立规划课题下的子课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三要研究“务实”,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将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汇报课、经验交流活动,注重研究的过程资料积累。四是要管理“落实”,将课题与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结合,相互促进,注重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实效性;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踏踏实实将课题研究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不另辟蹊径,另外加重负担,在课题研究中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有效指导课堂实践;力争使课题成为学校培养教师的立足点,成为每位教师发展的平台。

一位教科研骨干曾这样说道:“我们每一天的努力都清晰地刻在岁月的年轮中,我们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到一起,践行学术信仰。”教育科研丰富了学校的发展内涵,也使教师的职业境界得以升华,教学策略更加多元,更使平等、尊重与包容之风逐渐渗透到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之中。一路走来,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在整合中华民族园所教育资源专项研究实践中,获先进集体奖;在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举办的尊重教育“十一五”结题评审中获优秀组织奖;还获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试验项目学校、数字德育优秀课题实验校、蓝天工程博览课地方课程优秀试验校等殊荣。以鲜花和掌声为鞭策,全体回民小学教育人将更加坚定地行进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道路上,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