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心何在?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并以制度化的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各级学校教育。但在实践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其中,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幺?

纪瑞谦: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等;四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

针对这些问题,唐山市唐马路小学积极构建三级课程体系,从知识传授到实践探索,全方位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国家课程: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拓展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以语文课程为例,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都是古代历史故事,我们在教学中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第一位。

校本课程:掌握基本礼仪文化,传承精神文化。唐马路小学开发了礼仪教育校本课程读本:低年级段,关注个人及家庭礼仪,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中年级段,关注校园礼仪,使学生自主发展、学会生活;高年级段,关注社交公共礼仪,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实践课程:多元理解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明。我校的实践课程围绕节日文化、地域文化、德育传承、精神传承等多维度展开,包括陶瓷文化进校园、皮影文化进校园、“我们的节日”节日文化活动、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校园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李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青少年要带着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特质、中国元素、中国内涵去自信地引领世界的未来。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心在建设系统工程,设计传输路径,织密浸润空间,形成浓厚氛围。通过文化传播,引领文化认知;通过文化体验,育植文化种子;通过文化交流,引发文化认同;通过文化深耕,培树文化自信。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要真正走进“后浪”心中,我认为应通过“融合”与“创新”来实现——

一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创新教育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学科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融入课堂,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

二是与“五育”相融合,创新教育内容。例如,与德育融合,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三是与实践相融合,创新活动形式。学校要立足地域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我校借助保定的革命传统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带领学生踏上传统文化寻根之旅。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疫情期间,我校举行了“清明有道”网上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云祭扫”等。

四是与学校特色相融合,创新活动路径。我校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每月举行一次读书大讲堂活动,每学期举行校园诗词大会(飞花令)、汉字听写比赛,并开设书法教育课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是与家庭、社会相融合,创新教育合力。

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个家庭、每一位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并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传播和弘扬。

柳玉国:龙口市润新小学依托“润新”校名所蕴含的“润泽生命,滋养心灵,培育新苗,日新其德”的深刻内涵,形成了“文化润泽,德化人生”的核心文化,提出了“文化浸润生命”的教育理念,总结提炼了“六位一体”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策略,走出了一条“弘扬优秀文化,提升生命质量”的特色办学之路。

“六位一体”传统文化课程包括经典诵读系列课程、传统节日课程、民族英雄课程、乡俗文化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和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我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了“经典诵读提升人文素养,传统节日培育民族情怀,英雄人物塑造高尚品格,乡俗文化培养家乡情感,社团活动传承传统技艺,研学旅行体验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策略。师生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日渐丰厚,形成了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人人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文明使者。

李作从:山东作为孔孟故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青岛六十七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激发起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浸润:重构环境育人范式。校园环境的设计,呈现着“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格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传统文化符号散于校园之中,巨大的孔子像矗立于学校文化广场,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师生向阳而生。

培根铸魂:深耕优化课程体系。我校在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汲取丰富内涵,唤起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助力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等的形成;汲取治国理政思想,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展现传统文化在科技发明方面的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校本课程“国学原道”为例,在“山海生命、春秋人格、孔孟道德、老庄哲学、汉唐气象、魏晋风骨、红楼情怀、鲁迅精神”八个板块的专题教学中,通过“阅读指导——智慧之灯——资料链接——探究讨论”等流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人文素养。

多彩活动:创新传统文化打开方式。学校结合各种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端午节,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诵读展演;中秋节,组织“醉美琴岛月——青岛市中秋诗文赏评会”;春节前,开展新春楹联大赛;孔子诞辰纪念日,举办孔子文化节,等等。

同频共振:多元评价融通生长。我校以学习主动化、内容形象化、课堂生活化、评价多元化为教学特色,变革师生行走方式,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与传统文化形成“同频共振”。

基于阅读·交流·展示的评价方式,提升每个学生的获得感。我们在教室建立班级书吧,开展与儒家伦理思想相关的“大阅读”活动,开设阅读交流课,组织学生定期展示、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与收获。

基于观摩·碰撞·评点的交流方式,开阔学生视野。组织学生研学旅行,走进“三孔”,接受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将岛城名家请进校园,聘任为“杏坛文学”顾问。

熊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心究竟是什幺呢?文化是一个族群外在表象和内在精神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与精神内涵的总和,依托具体的形式承载,如书法、绘画、传统戏剧等。“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必需的,但仅停留在“形”上是不行的,我们需要传承民族的思想、精神与气节——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心。

成都市龙舟路小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上起步较早。2002年前,我校是一所薄弱学校,后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整合资源,突显特色,获得迅速发展。

最初,由于没想清楚传统文化教育重心何在这个问题,我们的书法教育一度偏重于技能习得。没有文化味儿的书法教育,注定走不远,我们无可避免地遇到了明显的“瓶颈”:书法适合每一个孩子吗?我们的书法教育与技能学习的区别是什幺?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追问中,我们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学校,不仅是育人场所,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为孩子们创造一种充满民族自尊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文化氛围,引导孩子们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我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打开了新的局面——我们从核心素养出发,梳理书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书画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把书画技艺学习上升为文化传承,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

以书法为例,我校把推进书法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国家认同等核心素养上,重新梳理完善学校课程,整合书法教育与学校的育人体系,开发了节日节气课程、经典诵读课程、天府文化系列课程等。同时,对书法教材进行增补,编写了《汉字文化》《书法历史》《名家碑帖》三本校本教材,突出书法教育的育人价值。

朱权华:我的家乡有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名为“奉贤”,源自古语“敬奉贤人,见贤思齐”,并追崇“贤文化”城市精神。我们学校也有个很美丽的名字——思言小学。“思言”校名与“贤文化”天然结缘,创办之初,我们就提出了“向着儒香生长”的育人理念。

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校园环境,以文化人。

挖掘“思言”文化内涵,注重人文素养培育。在学校的育人宗旨、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的确立与内涵界定上体现培育文明雅致、知书达理、好问善思、明辨笃行的未来新人。

注重校园文化设计,凝铸学校文化内涵。学校以建设“言子小书院”为目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十大校园室外景观及十大室内学习文化场,恭请儒雅伟岸的“言子像”进校园,着力打造渗透学校文化元素的校门景观等,营造了浓浓的儒香文化学习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德育活动,以德育人。

开展校园经典诵读活动,带着诗词来修身。古诗吟诵:以“带着诗词来修身”为主题,开展“春天里的唐诗”“二十四节气”诗文诵读活动等;国文诵读:以校园读书节活动为载体,开设“小言子文化讲堂”“悦读·留声机”等活动;书香奉贤:自编《走进言偃》学生读本,开设专题读本教育课,引导学生做一个文明雅致、大气谦和的贤城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资源,有计划地开设了“二十四节气”课程、“姓名探访”课程、“布艺布趣”课程,让学生通过阅读、设计、实践、体验等触摸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开展文化寻访活动,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探寻“贤文化”之根,培育和弘扬“贤文化”;致敬民族的脊梁,让学生继承先烈遗志;中外文化交流,在交流互动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根植课程学习,教书育人。

课堂教学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我校要求各学科教研组挖掘学科内可渗透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育人文情怀。

学科拓展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校本课程是基础课程的拓展实施,我们通过三类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一是博雅类课程必选,如《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二是兴趣类课程自选,以非遗类课程为主,如越剧、茶艺、棕编、撕纸等;三是专长类课程双选,根据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基础,成立专业社团,如汉唐古典舞、武术、书法、古筝等,开展专业性的指导与训练。

议题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当下潮流?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思想观念日益活跃的当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在主流文化之外,青年亚文化悄然兴起,无形中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藩篱。在此情形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当下潮流,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

李梅:我们要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现象。在科技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多喜欢动漫的年轻人,同时爱好穿古风服装、看文物纪录片、创作国风歌曲,用他们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要割裂开来,必须和时代紧密结合。

借助多样形式,开展传承活动。老故事新演绎,传统文化新展示,是时下非常受欢迎的形式。例如,中央电视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美好的中华韵味与现代的配曲配乐、服装场景相融合,对传统的诗词歌赋进行了现代演绎,让我们既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又感受到崭新的时代美感。

借助平台优势,创新传播途径。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新媒体等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大作用。例如,李子柒借助自媒体,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占领校园阵地,落地文化植根。传统文化进校园,包括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等,对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太平:在这个问题上,新乡市第四十二中学是这样做的——

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场景,增强学校文化育人功能。我校一直致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学校合金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四个校园”(文化校园、书香校园、创新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以高品质教育为学校愿景,实现学校合金人才培养目标——诚信社会、责任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走进我校教学楼,一楼大厅是学校合金文化与诚信文化长廊,二楼大厅是新乡文化与礼仪文化长廊,三楼大厅是河南文化与孝道文化长廊。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一是以弟子规操的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相融合。三是利用新媒体推行“每日一善,百善孝为先”活动,家长将孩子每天在家里做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事情拍成视频发到微信群里,学校选取优秀案例在全校推广。四是利用重大节日和社团活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五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敬老院活动,让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感染师生。

熊文: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下潮流,我们首先要了解、把握时代进步的潮流。既然能成为潮流,就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需要去理解、尊重,与之共融共生。当前的潮流是多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个性彰显、鲜明表达,与传统文化看似对立,其实并不割裂,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另外,我们还要了解“后浪”、尊重“后浪”,在把握住方向的基础上,允许他们与我们不同,并欣赏他们的不同。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要尊重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辩证批判思维,同时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个性表达的空间。其次,在学习的形式上,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真实体验。例如,我校的二十四节气综合活动课程——四季嘉年华,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自行宣传、自行布展、自己组织……过程中涌现出不少精彩的创意。最后,传统文化要融入潮流,还需要走近孩子们的生活。我们期待,通过共同努力,孩子们都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议题三 中西文化碰撞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何去何从?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此过程中,外来思潮的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对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应对?

纪瑞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在以下三方面做了有效尝试——

正确看待与吸纳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特性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适当地吸纳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其中,民族性即指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在西方节日盛行的今天,对“洋节”的推崇、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否定在当代青少年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我校充分利用节日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并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创新和发展。每年世界读书日,我校都会组织系列读书活动,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班级读书会”“诗词大赛”“朗读者大赛”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孩子们的血脉里。同时,我校还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例如,借助“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平台,基于互联网实时音视频技术,与河南郑州、广东佛山、浙江宁波、上海等地的学校远程互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此外,我校还开发了“唐山皮影”网络课程,全面、精细地展示唐山皮影文化的独特魅力,改变年轻一代对民间艺术的“审美冷淡”,形成保护优秀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