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的渴求,永不言弃

我于1983年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四川省宜宾市一所乡中心校任教初中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当时深感教育教学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欠缺,自费订阅了十几本教育教学杂志进行自我学习。后来,国家正式出台要大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的文件,于是,每年各县都有一定的函授指标报考名额。

1985年,我申请报考函授,但学校领导说,初三毕业班老师当年不能报考。1986年,我可以报考函授了,可到了县教育局,政工科(现称“人事科”)的工作人员对我说我们学校已经有一位老师报考了数学的专科函授。出了政工科的门,坐在教育局门口的石阶上,我实在不甘心就那样失去提升学历的机会。于是,鼓起勇气,敲开了教育局局长办公室的门。局长听完我的陈述后,安慰我说,那位老师年龄大,今年就让他报吧。局长看了看我又思考片刻说:“你去政工科看看,好像西南师大政治教育系有个专科起点的本科函授名额,我县没有人报,你去问问吧。”于是,我又去了政工科。政工科的工作人员对我说:“我们可以同意你报考,但希望你不要丢丑。”

报名后,只有一个月的复习时间,我到处找齐了考试科目的书籍,迅速进入备考状态,每天晚上只睡一两个小时。我终于没有“丢丑”,五科考试成绩都在80分以上。后来,经过三年寒暑假和每学期两周的集中面授学习,我如愿取得了国家承认的本科文凭和法学学士学位证书。

参加教研,提升专业技能

拿到本科文凭后,我被教育局调到一所普通高中任教政治课。这和前几年任教的初中相比,无论是对教学技能还是教育思想的要求,都有很大差别。我意识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迫在眉睫。于是,我积极参加年级备课组内的讨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积极参加学校和本区域内公开课的听课、评课,借鉴他人可行的优秀做法;参加县、市级教学大赛,并获得了特等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为当地的教坛新秀。

独立思考,提炼教育思想

一方面,思考新问题,提出新想法。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开始大行其道,我每天都看报纸杂志,发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些偏颇。于是,写出《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步伐》两篇文章发表在《宜宾日报》的教育版上,这使我在全市教育界的名气得到一定提升。

由于自己承担着高中政治课教学,深感高考压得学生、家长、老师、校长等都“呼吸困难”,也抑制了学生的特长发展,于是,我写出了《高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助推器》一文发表在国家级综合类教育期刊上。

另一方面,应用新技术,提炼新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但是,我国民众对网络改变教育的未来预期不足。我通过阅读相关报道,积极思考,写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七大冲击》一文,提出远程教学、没有围墙的学校等新思想。对网络的使用,当时并没有相关法律规范,于是,我根据阅读到的一些网络侵权事件的报道,独立思考,撰写文章《关注“网德”》,提出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道德品质教育和网络法制观念教育,这样的思考在当时是超前的。在班级管理中我首先尝试运用网络,并及时总结经验,写出《网络德育的四种新模式》和《自媒体时代城市薄弱中学的德育困境及对策思考》两篇文章,探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观察和对比,提出不同看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恰是“孔雀东南飞”的热潮。由于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父母都是农民,我和妻子两边的弟弟妹妹读书的所有费用都由我们夫妻承担。无奈之下,我也加入了“孔雀东南飞”的大潮,应聘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书。这就有了经济落后与经济发达两类地区不同教育的对比,于是,我写出了《中国教育的十大颠倒现象》一文,发表在教育网站上,直击中国教育的痛点。

有点小名气之后,我不时被邀担任一些大赛课的评委或公开课的点评者。我发现,那些大赛课、公开课往往带有过多的打磨色彩,往往是团队集体备课、反复试讲,有的学校为了声誉,甚至专门配备电脑老师帮助制作精美的PPT。对此种做法我不太认同,那样的公开课,虽然完美,但平时上课根本不是那个样子。所以,我将自己对公开课的看法归纳整理,写出了《公开课的十大通病》一文,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课题研究,凝练教育思想

2003年,我调到广州市第七中学任教至今。由于教学业绩突出,以及多年参加了广州市高中政治课高一、高二、高三模拟试题命制与资源库建设等活动,我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政治课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作为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我成功申报了广东省教育厅“2015强师工程”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梯度发展校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必须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和两篇非核心期刊论文才能结题。2016年,我就此课题发表了三篇核心期刊论文和四篇非核心期刊论文,使自己的课题提前两年完成。

出国考察,提出新理念

作为广州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我于2016年3月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教育考察,一边考察,一边和美国教师交流,对中美教育进行对比思考并形成文字。回到广州后,我又认真修改,在两年内发表中美比较教育研究的论文三篇,分别是《美国教育评价方式面面观》《走班制,慢着点》《美国创新教育的载体及其借鉴价值——以中国的智慧教室与美国的智能教室之比较为例》,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

立足课堂,思考素养落地之策

学科教学,是教师职业的立足点。但学科教学实效的提高贵在得法。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适应教育规律,更要自觉地利用教育规律;不仅要高效地利用教育规律达到高效的结果,更应优效地利用教育规律达到优效的教书育人的结果。于是我撰写并发表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多样性的七大策略》《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政治课教学学生应答心理及应对》《信息素养视角下的高三政治复习备考指导策略》《重构利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生态》《教学的信息素养本质及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等论文,从实践层面出发,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有独立教育思想的教师,专业发展才具高度。教育思想的凝练和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既是人类认识的基本秩序,也是教师专业梯度发展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