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霞

(甘肃省西和县汉源镇城关九年制学校,甘肃西和 742199)

传统的数学课堂缺乏活力,存在师生互动能效低、生成资源匮乏等问题,而小组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改善数学课堂的僵化环境,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品格。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让小组合作成为数学教学的精彩“舞台”,明确小组合作的应用价值,落实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工作,引领学生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协作帮扶,体验碰撞思维、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

一、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能够转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被动学习态度

数学课程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念性,学生对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加之部分教师沿用灌输式教育模式,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致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困境,很难对数学课程产生天然的探索热情。小组合作推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主张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新时期数学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被动学习态度,比如教师在提出问题或是布置数学学习任务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思考和研讨,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参与兴趣被有效激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破除灌输式教育的积弊。

(二)能够促进学生交流协作解决数学疑难问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课堂几乎是学优生的“舞台”,数学能力水平中等、偏弱的学生碍于对思路和观点的不确定,鲜少有发言的机会。尤其是面对一些数学疑难问题,学优生与教师侃侃而谈,其他学生只能旁听,很难把握解题思路的来龙去脉。在小组合作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发言和表现,将小组合作应用于数学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交流协作解决数学疑难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科学地混编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围绕课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对话和交流,鼓励学生摒除顾忌、抒发己见,相互参考彼此的观点,构建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课堂,得到集体智慧的共享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能够使学生养成数学探究的实践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强调实践和创新的科目,然而以往教师的教学手段、课堂组织结构都比较单一,学生体验不到新奇和乐趣,久而久之,相应的实践创新空间就会趋向窄化。小组合作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模式,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其课堂表现形式大多是围绕着实际问题、任务、项目展开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也非常强。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能够使学生养成数学探究的实践创新意识。如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要点设计绘图、操作类的任务活动,组织学生与组内同伴合作动口、动脑、动手,研究完成任务的创意点子和方法,得到理想的任务成果,让学生在动手实操中创造、内化数学知识技能,从而驱动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迈入更高的阶梯,为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二、让小组合作成为数学教学精彩“舞台”的策略

(一)搭建“团队”,落实小组合作的分组工作

要想让小组合作成为数学教学的精彩“舞台”,搭建好“团队”是至关紧要的,所谓“团队”,主要指学习小组。以往教师在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数学学情的差异化特征,通常是按照座位的顺序分组,导致各组的能力素养失衡,影响后续的探究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改进分组策略,综合考量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因素,划分出若干能力水平不相上下的小组,从而创造学情互补的条件,保障数学教学活动的顺畅开展。

在实施小组合作的分组工作时,教师应该坚持均衡编组的原则,全面、详尽地分析数学学情,结合学生的探究表现、数学思维、语言表达、手动操作等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沟通意愿等动因,将学生先分成A、B、C 三个层级。其中A 层是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的学生;B 层是领悟力中等,但课堂表现活跃、学习意愿较强的学生;C 层为数学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同时制定分层名单,在名单上注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优势和劣势。接下来,教师根据制定好的分层名单,进行数学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一个小组的人数定在5~6 人为宜,教师可以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角度出发,给每组调配A 层、B 层、C层学生各2 名,同时确保每个小组中都有1 名性格开朗、善于活跃气氛的学生,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编制好分组名单,在数学教学中公示给学生,让学生每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都按照名单自主结队,节省临时分组的时间和麻烦,这样数学学习小组的划分工作就能得到高质量落实[1]。

(二)备好“剧本”,制定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案

如果基于小组合作的数学教学是一场“舞台”演绎,那幺教学方案就相当于是“剧本”。教师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策划,能够使实际教学有据可依,助力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数学教材,确定小组合作的探究目标,编制学案、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从而备好“剧本”,为有章有法、有点有面的数学教学奠定基础。

在制定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在数学备课阶段应该围绕编写学案、准备教学材料两个方面,着手实施完整的教学方案设计。从编写学案来说,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先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项目类型,包括合作预习新知、合作解题、合作动手实操等类型的项目,然后在学案中规划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步骤和流程,包括每一步的导语和引导问题,预设学生的探究表现、探究成果以及可能会提出的质疑问题,制定相关的应答预案,落实学案编写工作。从教学材料的准备来说,教学材料是为教学方案的执行而服务的,包括信息化材料和实物材料两大类。教师应该根据学案中规划的小组合作学习项目,预先准备好所需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策划的是合作预习新知的学习项目,学案中涉及数学预习课件,那幺教师就可以根据数学新课的具体知识点,在互联网资源中收集图片、视频等媒材,采用Authorware、PowerPoint 等软件工具制作集图、文、动态影像于一体的预习微课件,从而提高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方案的策划效率[2]。

(三)激趣“表演”,发布小组合作的探究任务

在将小组合作转化为数学教学精彩“舞台”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是重头戏。上文谈及,小组合作活动是基于实际任务展开的,教师在这一步应该根据教学方案中的计划,把握学生的兴趣点,采用趣味化的手段发布小组合作的探究任务,力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欲,从而寓学于趣、以趣促学,驱动学生全情投入小组合作的舞台“表演”。

“舞台”需要打光和布景,发布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同样需要创设情境,教师应该根据数学任务的类型和内容,联系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经验,开采多媒体及生活化资源,营建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的情境,顺势导出探究任务,给各组发放探究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促进学生顺利进入小组探究状态。如教师策划的是路程应用题探究任务,在创设情境时就可以用软件模拟车辆、轮船的行驶路线,使抽象的题目信息变得具体,然后出示应用题,让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模拟情境分析题意以及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探讨适用于解题的公式,完成列式、计算、检验等步骤,这样在模拟情境的带动下,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就得到有效发布,各小组的探究热情也非常高涨。再如,教师策划的是分析几何图形特点的任务,那幺就可以展示相应的实物模型以及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同时引出任务内容:同学们,请大家小组合作,认真观察实物模型和例子中的物品,结合教材中的概念知识,分析几何图形的基本特点,并根据对图形外观和特点的理解,尝试动手制作一个图形模型[3]。接下来,教师再把硬纸板、裁纸刀、胶带等材料工具发放给各组,鼓励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合作展开图形观察、讨论、手动制作等探究活动。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指引,学生能够明晰任务的核心和流程,从而落实小组合作的任务发布和激趣“表演”[4]。

(四)关注“剧情”,实施小组合作的启发指导

学生是数学“舞台”上的主角,教师就好比“导演”,虽然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师仍然承担着统筹组织、启发指导的责任。学生的数学素养、合作学习能力都处在发展期,在探究数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配合上的困难,或者知识、技能、思维上的“卡壳”,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指导。因此,在将小组合作变成数学教学精彩“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关注探究“剧情”,实施小组合作的启发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协调和帮扶,从而促进探究任务的高效解决,锻炼学生自主、合作、互动的探究能力。

第一,协调疏通,指导学生通力配合。在小组合作的数学探究活动中,各组经常遭遇一些配合方面的问题,比如组内成员对任务的分工不明确,探究缺乏条理性,或者是在观点、思路上出现分歧,争论不休耽误探究的进度。针对以上情况,教师都需要参与协调和疏通。如教师发布的任务是数据统计和分析,各小组接到任务后一时不知该如何分工。此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三项内容,指导各组学生按照自己擅长的领域分工,比如擅长查阅的负责收集数据,擅长汇总列表的负责整理数据,最后再共议数据统计结果的特征和规律。经过教师的指导,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分工,从而环环相扣、通力配合,达到探究任务的高效解决目标。再如,教师设计的是图形拼组、绘图等形式的小组合作探究任务,此类任务具有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答案。以图形拼组为例,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空间想象和创意思维拼出不一样的图形,小组内的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或接受同伴的拼组结果。教师协调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同伴拼组作品中的基础图形,同时分析基础图形拼组到一起的美观度,使其认识到相同的基础图形通过不同的拼法,能够形成多种新的图案,且图案都是合理、满足要求的。这样在教师的有效协调和疏通下,学生就会养成求同存异的探究思维和态度,更懂得在小组合作中与同伴交流、配合[5]。

第二,一题多变,指导学生迁移运用。在数学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协作配合能力,更关键的是要回归数学教学的本位,发展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以致用能力。在指导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题型适度变化题目内容,引导学生继续合作开展延伸性的讨论。如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是一道数学应用题,各组解决题目后,教师可改变原题中的1~2 项条件,并设问:题面更改后,解题过程和结果还一样吗?各小组尝试结合原来的公式作进一步探索。这样通过实施一题多变的指导方法,学生就能把解题公式迁移运用到同类题型中,增强小组合作探究质效。

(五)做好“谢幕”,完善小组合作的评价环节

“谢幕”是舞台表演的重要一环,对应到基于小组合作的数学课堂上,评价就相当于是“谢幕”,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或任务后,对其他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缺乏了解,很难明晰自身的正缪和得失,学习经验也得不到共享。因此,在开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聚焦评价环节,带领学生开展互评、自评等活动,从而做好“谢幕”,使小组合作的精彩表演有始有终。

在评价阶段,教师需要先发展小组互评,围绕数学探究项目的过程和成果,让各组互评对探究活动的参与程度、分工情况、学习秩序,以及探究成果的正确性等,按照每组的达标情况分别评出优秀小组、良好小组、合格小组,使各组之间形成对比,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随后,教师再发展小组自评和个人自评,让学生对标优秀小组的探究表现,反思在学习方法、交流配合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小组和个体的自我改进,从而使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始有终[6]。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数学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能够转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被动学习态度,促进交流协作解决数学疑难问题,使学生养成数学探究的实践创新意识。教师要想让小组合作成为数学教学的精彩“舞台”,应该着眼于舞台的团队、剧本、表演、剧情和谢幕,落实小组合作的分组工作、制定教学方案、发布探究任务、实施启发指导、完善评价环节,使学生在舞台上协作交流、通力配合,充分地张扬个性,体验与同伴互助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发挥小组合作的价值,打造精彩纷呈的数学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