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兴

摘要:高中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互动与合作意识、创新创造性思维能力、抗挫折等等方面的提升,对于学业比较重的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增多以及难度的增加,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产生了一些恐惧以及厌烦的心理,体育课程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为了提高我们的高中体育的教学效率,应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教学;体育;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兴趣都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的体育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学生的一些心理以及生理特点出发,掌握体育教学的方法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在本文中,我将以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主要的出发点,谈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借助体育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代学校高中体育的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更加地注重体育教学的过程,充分地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创造一个良好愉悦的体育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则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体育游戏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教学的优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幺,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借助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选择创造编制一些以体育基本技巧为素材的小游戏,例如“花样跳绳”的游戏,教师先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跳绳技巧以及花样展示,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一个跳绳比赛,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所教授的一些方法技巧去自行练习,编造花样,以个人或者集体为参赛者进行比赛,在传统的跳绳教学中,因为跳绳方式的单一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课堂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自然就比较低,而采用了这种花样跳绳比赛的方式之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联系以及编造一些跳绳花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再如“运球接力”、“百变跑步比赛”等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游戏设置出不同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时间里轻轻松松地把体育知识学会,将身体锻炼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体育课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中生来讲,教师是他们的成长引导者,更是在繁重的学业之余的朋友,而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提升,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下锻炼身体,学习体育课程的方法技巧。而教师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榜样以及引导者,会给学生的学习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有了老师的标准动作展示,也会让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信心提升,激发他们潜在的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也强调了对于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这是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明确教学目标以及让学生可以爱上体育课堂的重要举措。

三、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可以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出发,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与疏导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不能只是以教为主,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一些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安排,设置一些合适的教学模式,开展在在自己学校的一些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活动,在最大的程度上去运用好学校的一些自身优势,例如对于一些在北方的学校来说,在冬天有了足够的积雪之后可以根据一定的地形特点来组织滑雪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得体育的活动更加地丰富多彩。再如,教师可以利用好网上的一些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来设计一些体育知识理论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训练相结合,让体育教学更好地进行。对于教学形式的创新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校的体育教学器械都是有限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器械去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一些非器械类的教学活动,并且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网上学习等等方式不断进行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综合上文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以一些体育游戏活动开展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让体育教学更有生气;而互动则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