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实践探索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一生中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卓有成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笔者的观察,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局限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上,但是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靠着每周两三节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是远远达不到德育培养日常化的教学目标的,因此笔者认为,要贯彻落实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取得实效,必须将德育教育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去,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然而将德育教育恰到好处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非易事,亦并非一蹴而就,以此本文笔者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例,探讨体育课堂“三结合”的德育渗透的教学体系构建。

一、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模糊

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的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相当普遍的一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也相应的发生一些改变,以往的小学体育课程多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学生体魄为目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的体育课程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的课程中,通过类似素质扩展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都是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现阶段的大部分的小学体育教师并没有将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去,部分老师虽然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了解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难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久而久之,教学目标的模糊导致德育教育开展的不规范,不成体系,德育教育无法落实。

(二)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新课改大背景下的教学课程改革对老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领悟先进下教学思想,才能将德育教育游刃有余的融入到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去,但是现阶段有关小学体育教师的相关专业素养的培训与市场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部分体育教师有关德育教育的专业素养并不是可以适合现阶段的教学需求,从而达不到德育教学的要求。

二、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的“三结合”体系构建

(一)结合“生本课堂”为教学基础

体育课程中德育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想品德素养,但是倘若依旧采取传统的“一言堂”的体育教学模式,枯燥教授简单的体育健身知识便违背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初衷,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落实“生本课堂”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自身引导者、构建者的角色定位,在制定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学习,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充分的尊重,并及时指导,引导学生想更深的层次思考,保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

(二)结合分层次互动教学为教学形式

要让学生咋课堂上领会到德育知识,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与老师在互动中开展活动。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当中,教师应当对各个学生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在上课进行互动时,教师提出活动内容,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在小组内部互帮互助,开展活动,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让学生再合作中培养互帮互助、积极进取的良好品德。这种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针对不同的分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三)结合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为手段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决定了教师授课的先进性,也决定了教师所培养出的人才的先进性,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首先要教师的思想足够先进。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改革的推进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先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理解与掌握。针对以上可知,学校应当定期开展相关的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唯有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质保量的持续推进,新教改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对于小学体育课堂来说,由于与专业主干课在课时、授课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别,所以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这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唯有不断接纳先进的教学思想,德育教育才能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林占海.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8+10.

[2]邹美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师友,2018,41(05):8-10.

[3]刘丹.德育渗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8(16):140-141.

[4]王世芳.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与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