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林 王立海

摘要:在竞技武术中,武术套路作为比赛的核心,其动作质量、动作难度等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为了在竞技武术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必须在实践中完美地做出各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这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力量素质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在简要介绍力量素质训练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措施。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原则;训练措施

所谓“力量素质”,指的是人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中对抗阻力的能力。对于运动员来说,力量素质是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基础,也是人体位移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难度、动作质量等,都要与现行竞技武术的比赛规则相符。随着竞技武术比赛动作难度的提高,动作幅度的增加,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必须拥有较高的力量素质,才能应对各项套路动作,并在具体的比赛活动中创造更加优异的比赛成绩。由此可见,对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来说,强化力量素质的训练,对于促进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力量素质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得武术套路训练开始以竞技规则为导向进行训练。在专业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训练中,为了在具体的比赛活动中获取更加优异的比赛成绩,更加重视竞技武术套路中各类动作难度的加大、美观性等,在此背景下,传统力量素质的训练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对力量素质的训练方式进行创新,倾向于力量、耐力、速度、协调等运动素质的训练,尤其是力量素质的训练,更是人体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会直接影响运动员耐力、速度等其他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水平[1]。因此,对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来说,强化力量素质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二、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原则分析

对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来说,在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训练的效能,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通常而言,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中,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超负荷训练原则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超负荷训练原则是运动员需要遵循的重要训练原则之一。力量训练的负荷主要由负荷量强度及训练频率两项因素决定。通常而言,运动员在负荷训练过程中,在承受能力以内的负荷越大,所表现出的生理反应越大,在多次训练之后,运动员的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即训练效果更佳;反之,训练效果更差。在运动员力量训练过程中,若采用超负荷训练方式,在一段时间之后,人体相关的肌肉会对此负荷慢慢适应,肌肉力量也随之增强[2]。因此,运动员在力量训练过程中,根据超负荷训练原则,需要根据运动员的生理需求,不断增加负荷来进行训练,使得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得以持续增长。需强调的是运动员在超负荷训练时,应通过全面诊断方式,明确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才能在超负荷训练中避免出现超负荷过大而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问题[3]。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有效地超负荷训练,不断提高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为其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间断训练原则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科学间断训练原则是运动员需要遵循的重要训练原则之一,即在两次力量训练之间科学确定合理的间隔时间,便于下一次的力量训练可以在上一次训练而引发的机体超量恢复期内进行,才能保证力量训练效果得以持续性叠加,使得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得以持续性提高。通常而言,小强度力量训练之后会在次日会出现超量恢复;中强度力量训练会在隔日出现超量恢复;大强度的力竭训练往往是一周内训练一次或者两次即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训练的间隔时间和训练量及训练强度之间关系密切,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过大时,则要适当的延长间隔时间,以此保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不会出现运动损伤问题,确保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得以持续性提高[4]。

(三)训练顺序原则

训练顺序原则指的是运动员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应考虑动作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代力量训练过程中,力量分类的细化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是对力量训练的任务、方法、要求等进行细化,使得力量训练更加科学,为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而言,在运动员力量训练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训练顺序原则如下:先训练大肌群,后训练单关节肌;单一肌群的训练,要在大强度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小强度训练。这一训练顺序原则的生理学机制是因大肌肉群训练时,运动中枢兴奋面广,且兴奋程度较高,使得运动员在力量素质得以持续性提高的同时,会对运动员其他肌肉产生一定的积极性刺激,便于促进运动员身体整体力量素质的提高[5]。除此之外,大肌群本身更具耐疲劳性,可以在训练中延长力量训练时间,在增强力量训练效果的同时,可以规避小肌群过早疲劳而影响大肌群完成各项工作。

(四)针对性训练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的是针对肌肉力量训练与之相对应的运动项目,使得运动员相关肌肉力量得以针对性提高,具体包括力量训练的身体部位的针对性和训练动作的针对性。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在力量训练过程中,遵循针对性训练原则,由于运动员的动作结构与身体部分的针对性,有利于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能力的提升和肌肉群适应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促进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高[6]。除此之外,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的针对性至关重要,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两类竞技武术运动所用的肌肉群相同,也会因实际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存在显着的差异,如同为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两者虽动用的肌肉群相同,但是运动形式极为不同。

三、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措施分析

(一)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方法指的是在运动员肌肉张力不变的前提下,人体相应关节运动改变长度来产生收缩力克服阻力的训练,具体包括向心性克制和离心性退让两种训练方式。首先,动力性向心克制性训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肌肉长度不断缩短,所产生的张力也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具体的训练中,可根据套路专项要求,科学控制发挥肌肉群最大力量的关节角度,可让训练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动力性离心退让性训练。运动员肌肉作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其原理是肌肉在紧张状态下逐渐被外作用下拉长。这种训练方式适用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杠铃训练过程中,可以帮助运动员克服更大的阻力,便于更好地发挥运动员身体的制动力量。

(二)静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静力性等张收缩训练指的是运动员在身体姿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固定各肢体环节,肌肉长度不变改变肌肉张力来克服阻力的训练。静力性的肌肉收缩可以让运动员在训练中,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到训练中,不仅可以快速增强力量,还具有缩短训练时间的优势。但是要注意的是因肌肉紧张挤压血管,会造成肌肉内部的血液循环临时性的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断,使得机体工作不得长时间进行。如站桩动作训练,配合呼吸吐纳的同时,身体肌肉进行静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可促进运动员腿部、上肢体核心肌群力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运动员身体平衡性的提高,这对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

(三)超等长收缩训练

超等长收缩训练指的是运动员在肌肉做离心收缩的基础上,再快速作向心收缩,利用肌肉自身的弹性势能和牵张反射原理,加大肌肉的收缩力量。超等长收缩训练方式应用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日常训练中,具有显着的训练优势,具体表现在通过肌肉做离心收缩而快速拉长肌肉,这种突然性的短促牵张会让肌肉中各个牵张感受器同时感受到刺激后牵动人体更多的肌肉纤维参与到运动中,从而有利于促进运动员力量和爆发力的提高。相比其他肌肉训练方式,肌肉发力突然可以让运动员爆发力增强,这与运动员比赛实况相符,更有利于运动员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如在旋风脚转体720°动作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右腿里合击响脚的摆动训练过程中,要求右腿外展后及时内合击响,才能保证所训练的动作形式更加贴近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的运动形式,从而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四)循环训练措施

循环训练措施指的是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素质提升训练过程中,将多种训练方式根据套路专项的力量耐力特点,混变成组进行循环训练。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在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采用这种训练方式可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且具备一定的优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按照预设训练步骤,逐步完成各项针对性的训练任务,可以在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的同时,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神经兴奋度,且在不同的训练方式的训练作用下,可以使运动员累积负荷痕迹,交替刺激不同身体肌肉群,进而使得运动员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得到全面的强化,最终有利于整体提高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四、结语

总之,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因此,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有必要在日常训练中,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力量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比赛,从而有利于创造更加优异的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董晔.核心力量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影响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0(5):96.

[2]薛卓君.试析基本功与基本动作在武术套路中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0):196+198.

[3]程心,高楚兰.柔韧素质在武术运动中的价值研究[J].武术研究,2018,3(11):25–27+31.

[4]余倩倩.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方向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06):61+63.

[5]苏克锋.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J].商情,2017(40):259.

[6]张国超.核心力量训练对武术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影响[J].拳击与格斗,2017(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