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轻工艺术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国家对于中职体育课程教育的关注也在日益增加,并提出登山、露营、攀岩、徒步等户外运动项目要求。营地教育作为中职体育课程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将承担起相关户外运动项目要求责任,同中职体育课程相融合,逐步改变当前营地教育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实践操作流于形式、核心素养培养缺失等问题,为中职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中职生营地教育的理念内涵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如今中职生营地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民主性:中职生在营地教育过程中具有参与活动自主选择权,营地教育指导导师无权强迫学生参与和挑战各类活动项目。

(2)开放性:营地教育不会限制在学校中,并且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动能力等核心素质,所以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可以采用更为丰富的组织形式,同传统中职体育课程相比较,营地教育更具开放性特征[1]。

(3)主体性:中职生营地教育的所有活动项目均会以中职生为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地导师仅作发挥出参与者、引导者作用[2],与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主体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二、中职体育课程与营地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从现代教育构成角度来看,营地教育作为中职体育课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现阶段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次,从课程体系结构上来看,中职体育课程与营地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对中职体育课程进行有效补充,增强中职体育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成效,而且还可以对营地教育重新定位,保障中职生实现健康成长及发展[3]。最后,从中职生身心发展角度来看,中职体育课程与营地教育相结合将是保障中职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营地教育的开发性特征则可以促使中职生摆脱学校教育的桎梏,对中职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促使中职生可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引导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中职生营地教育现状

(一)中职生营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某中职生营地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4]。

(二)某中职生营地教育现状

1.课程资源利用现状

图1 某中职生营地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现如今,某中职生营地周边课程资源主要分为主题文化活动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以及自身资源三部分。其中主题文化活动资源是根据我国现有的节假日活动开展相应的主题文化活动,如劳动节主题文化活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5]。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同本地区旅游景区、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合作,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等。自身资源利用主要指根据营地教育的实际特征,结合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以及本地区资源情况,科学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结合改进意见和课程评价进行不断优化完善,融入先进课程资源,构建课程资源开发网络,保障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主题系列课程构建现状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某中职生营地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题系列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营地教育课程来说,主题系列课程将会围绕着一个主题内容开展一系列营地教育活动,可以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提高核心素养培养效果。表1为某“巡山”主题系列课程活动设置情况。

3.教学实施方式

(1)互动合作式教学方式。通过生生合作或者师生合作的方式和策略开展营地教育。重点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2)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营地导师的引导,促使中职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重点强调引导中职生自主学习,传授自主学习方式和策略[6]。

(3)体验学习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经验,并以此反思实践过程和方法,同时总结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和策略。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以及知识和经验的归纳汇总。

在不同的主题课程中,营地导师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教学实施方式,甚至有时会在同一节课程中采用多种教学实施方式,重点强调教学实施方式的应用灵活性和实用性。

表1 某“巡山”主题系列课程设置

四、中职生营地教育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新课标指明营地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等,这些目标的设置目的均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但现有的中职生营地教育却将营地教育教学定义为实践体验活动,与新课标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以至于中学生营地教育的根本价值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营地教育相关导师和教育机构对于营地教育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我国营地教育采用的市场主导模式,导致营地教育相关教育机构在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对于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和研发则存在一定的忽视。其次,营地教育作为一种校外教育,其不会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相关联,所以在营地教育过程中通常不会设置有硬性的要求指标,以至于营地教育教学目标设置缺乏相应的系统性。最后,营地导师自身通常也存在知识水平、素质水平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营地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领悟和贯彻,降低营地教育成效。

(二)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

中职生营地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缺乏层次性以及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两方面。

(1)课程结构缺乏层次性。其一,通常情况下,为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课程结构大多呈现为由易及难、由浅入深的过程,但中职生营地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却没有考虑到各类知识体系的难易、先后逻辑关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难度加大;其二,中职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身心发展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知识经验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结合中职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知识经验结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中职生营地教育的课程内容划分主要根据项目类型以及场地要素进行划分,此种划分方式虽然可以方便营地教育管理,但却不利于营地教育的整体教学目标的贯彻和落实[7]。出现此种现状的根源在于我国营地教育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现有研究理论较为缺乏,不仅无法为营地教育提供完善的理论支持,更无法为中职体育课程与营地教育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指导,进而导致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不完善,营地教育课题结构缺乏科学性。

(三)尚未形成教学评价体系

现阶段的中职生营地教育体系多是采用市场主导模式,并且作为校外教育,其不会涉及中职生升学和成绩等硬性指标,所以众多营地教育机构为能够提高经营效益,通常会忽略营地教育的根本价值和作用。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如今营地教育教学更加侧重于课程实施,而对于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则存在一定的忽视,其不仅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还会对营地教育教学的后续完善和优化造成影响,最终直接影响到营地教育的实际价值和效果。

五、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体育课程与营地教育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设定依据

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体育课程与营地教育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定应结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内在规定三方面进行。

(1)学生需求。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需求分析应结合时间、内容以及兴趣三个角度进行。其一,时间角度。即根据学生的当前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设定进行综合考虑。其二,内容角度。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其三,兴趣角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学目标设置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征相符,进而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社会需求。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对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考虑。其中空间维度是指教学目标设定是应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综合考虑;时间维度是指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对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强调教学目标设定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3)内在规定。营地教育作为校外教育和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与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内在规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来说,营地教育的教学目标设置来源于营地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相关内容设定需要在业内专家学者的帮助下进行[8]。

(二)课程内容构建

课程设置模式。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三种主题活动课程设置模式,分别为主题深入式课程、主题辐射式课程以及主题序列式课程三种。主题深入式课程。以主体内容为主线,将主题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并将融合后的教学目标分为若干个教学阶段。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促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主题进行层层推进。主题辐射式课程。以主题内容为中心,结合主题相关内容向外辐射,进而构成相应的主题课程活动体系。主题序列式课程。以主题为中心,按照一定的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呈现。通常此种课程设置方式会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进行设置。

(三)师资队伍及机构建设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需要构建营地导师准入制度,并由国家设置专业的营地导师培育基地,定期组织在职营地教育进行培训学习,并对营地导师综合素养进行考评,考评不合格者将需要进行返修,否则不允许上岗任职。其次,营地教育机构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国际营地教育交流会议,拓展营地导师视野范围的同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提高营地导师教学能力。最后,根据营地导师的学历水平、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合理优化营地导师队伍结构。

(2)在营地教育机构建设方面。国家政府需要结合营地教育的实际要求,独立设置政府直属管理机构。此机构一方面需要根据营地教育的实际培养要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为中职体育课程与营地教育相结合教学模式提供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地方教育资源与营地教育机构相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营地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应包括教学目标评价、课程内容评价、课程过程评价以及课程效果评价四部分内容。

(1)教学目标评价。根据中职生最欠缺的能力进行教学目标评价,如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2)课程内容评价。课程内容评价设置应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层次性、衔接性等特征,应符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内在规定需求。具体课程内容评价应包括安全评估、中职生适应能力、营地导师教学能力、教学与实践关联性、等多领域内容。

(3)课程过程评价。课程过程评价应包括学生习惯养成、知识与技能掌握、意识培养、师生参与状态等诸多方面内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导师应对所有中职生参与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4)课程效果评价。将学生在营地教育学习前后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维度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其中知识与技能评价就是评估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课程评价是对营地教育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情感与价值则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兴趣以及合作成效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国家对于营地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也在日益提升,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如今营地教育在与中职体育课程相结合教学模式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教学目标设定依据、课程内容构建、师资队伍及机构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四点构建建议,以期能够有效提高中职体育课程与营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开展成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