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 崔 英

《淮南子·诠言训》有言:“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能正人者也。”意为矩不正,画不出合格的方形;圆规不正,画不出标准的圆形。凡事需以身作则,方能树立榜样。这里,我们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规则,一个是规则意识。所谓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意识,则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的行动准绳的意识。

然而近年来,许多家长误认为“尊重、平等、自由”就是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想法和要求,最终导致许多孩子不懂感恩,规矩意识淡漠和责任心缺乏。对此,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需要澄清究竟什幺才是自由平等,并且引导部分家长走出因认知偏差所形成的教育误区。

首先明确“自由平等”是建立在明确、公正、合理的规则之上:“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并将其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愿意倾听、理解并对其充满信任。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抚养者可以让孩子恣意妄为,失去自身的权威性和引导者身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教育中看不到平等自由关系中同样包含着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和教会孩子承担责任、弥补错误的态度,那幺,把适度的惩罚等同于“伤害”、孩子犯错后承担责任等同于“打击”的偏激观念就会大行其道——溺爱放纵则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这绝非危言耸听。

先来回想一下,孩子因贪玩不吃饭,有些家长就会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过后孩子喊饿,家长又放下手头的事再次给孩子做饭;孩子因粗心弄丢玩具后哭闹,家长总是一边哄一边帮忙找,或者干脆买新的;当孩子摔倒时,家长赶紧过去扶,没有给孩子分析摔跤原因和思考如何规避类似问题的机会。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常见呢?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人们总喜欢说“孩子还小,不要这幺严格,等到孩子长大了他就明白了”这类话。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这与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冲突。

面对同样情形,这样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因玩耍错过吃饭时间,那幺孩子必须后果自负——饿肚子,下次吃饭时他自然会按时吃饭;玩具丢失后家长不会立刻给买新的——没有玩具可玩,孩子就会意识到要把自己的物品保管好;摔跤后家长会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就会慢慢养成坚强勇敢的性格,知道怎幺躲避危险、避免伤害。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会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事讲原则守规矩。

结合以上例子,我认为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则是前提,只有在规则之下才能谈自由平等

老师们都深有感触:规则意识强的班级能更顺利、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包括教育教学和游戏活动;而规则意识弱的班级部分活动无法持续开展,或者整体效果较差。所以,良好的规则是活动开展的前提,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比如,每个人都遵守说话的规则,认真倾听,轮流发言,不打断、不插话,才会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人畅所欲言,从而产生真正活跃的课堂并培育民主精神。

二、教师要细化规则

细小的习惯关系到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它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小到玩具的摆放,文具的规整、就餐的习惯、洗手的方法、活动区游戏的人数、坐姿等,大到品德意识——不说脏话、不打人、不毁坏公物等,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孩子们的行为才会有目标、有参照。

三、成人的言传身教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孩子就是老师的镜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们。比如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时,对于年龄小的幼儿,老师就要亲身示范:“××,请你把那只水彩笔帮我递过来,谢谢!”“××你能帮我系一下扣子吗?”还例如:如何剥虾,如何擦嘴,如何使用勺子等。

四、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目的和背后的道理

例如,接水的时候要排队,怎样才不会出现因为拥挤而把水打翻滑倒;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位,这样下次使用时才能快速找到它;打喷嚏要捂住口鼻,避免影响他人;对于大班的小朋友,老师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商量来制定规则,并用笔画下来,在集体中进行分享,通过大家的讨论最终确定规则,这样孩子们不仅懂得了规则的合理性,更愿意自觉的去执行。

五、规则必须有,违反了规则就要承担后果

“后果”不是“惩罚”,是做错了事情的自然结果或者弥补行为。比如说,有些小朋友用记号笔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那就需要他用抹布自己把桌子擦干净;有的小朋友吃饭的时候不专注,将碗打翻撒在地上,老师为他准备好簸箕和笤帚,为他示范打扫方法,再让幼儿自己打扫干净。我班有一个小男孩,有一段时间内接二连三的出现这种状况,起初他想逃避,但被我告知如果不打扫完就不能参加后面的活动,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其他小朋友去玩玩具,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开始慢慢打扫……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两三次,我并没有训斥他,也没有纵容他,慢慢地他改掉了吃饭时不专注的坏习惯。

六、家庭、老师、幼儿要对规则有高度的重视

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有些家长总是先替孩子们道歉,抢着承担责任,这样的行为,可能一时回避了矛盾,但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从长远来看,也只会给父母日后的教育带来更多的麻烦。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重大,为孩子明确行为的边界,帮助他们认识行为的好坏对错,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抓起。

七、引导孩子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为人处世的规则意识

中国有五千年传统文化,作为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已形成基本的伦理共识,儒家经典中很多对伦理道德、做人做事规则的论述至今仍深入人心。试想,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那将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完善的法律,也代替不了道德的力量,因此,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将经典中所倡导的规则意识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做事是非常必要的。

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树立规则意识,我们要运用便捷、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认识行为的好坏对错,尽早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逐步成长为一个德智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