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徐翠花 杨 云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幼儿园中的坚持性是指儿童长久维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坚持实现目的、任务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坚持性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4~5岁往往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而中班幼儿正处在这个发展阶段。通过观察活动我发现中班许多幼儿的智商并不低,但在活动中的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孩子对观察活动缺乏兴趣,观察不够细致,害怕困难,不能有始有终地坚持观察。

针对中班幼儿上述特点,教师尝试了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坚持性。

一、培养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是发展幼儿坚持性的前提条件

㈠提供有趣的观察对象,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1.符合幼儿年龄、性别特点

我们班幼儿处于中班时期,且男生占三分之二。根据他们好动、好奇的特点,在选择观察对象时以活动的动物为主,如兔子、鱼等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结合季节的特点

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观察对象,可以说是“一举三得”,即:一便于取材,二增添情趣,三增长知识。春天里,万物复苏,教师选择了禽类、蛋类作为观察对象;夏天天气炎热,就带领幼儿认识鱼类;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教师又选择瓜果为观察对象;冬天天气寒冷,则选择以观察植物为主。

由于在选择教育对象上注意到了幼儿年龄特点、季节特征和典型性,使幼儿更加自然、直接地进行观察,从而激发了幼儿观察活动的兴趣。

㈡抓住有利时机,提高幼儿观察的兴趣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利用幼儿散步、游戏或者照顾动植物时,常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发、自主地观察。

春天远足时,发现小朋友们对小河里一堆黑黝黝的小蝌蚪非常感兴趣,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纷纷。于是,带领他们用塑料袋捞上一些小蝌蚪带回幼儿园,鼓励他们每天去照看观察,引导他们观察小蝌蚪的生长情况,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提高了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

㈢创设良好的环境,增强幼儿对观察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发生在幼儿与环境、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尽自己所能充分利用环境,不断创设新环境,让幼儿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增长知识。为此,首先设立了自然角,发动幼儿从家中带来了许多植物种子和饲养的小动物,并把这些东西分类、按层次摆放,有针对性的选择了红豆和绿豆进行“种子发芽”的观察,并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观察红豆,一组观察绿豆。运用竞赛的方式:“看看哪组的种子照顾得好,长得快”,提醒幼儿每天坚持照顾、观察。这样,教室的自然角有花、有草、有鱼、有鸟,在师生共同精心布置下,自然角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

除此之外,教师还带领幼儿在园内的种植园地里播种蚕豆。春雨之后,便带领幼儿去观察蚕豆的生长情况,孩子们看着土里冒出的一颗颗嫩绿芽,顿时一片欢呼。这些真切的、鲜明的、活生生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观察活动中,增添了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

二、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是发展幼儿坚持性的重要保证

幼儿在观察事物时往往走马观花,观察不细致、不深入。教师要引导幼儿有目的、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坚持性的发展。

㈠调动感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

在观察活动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很差,好像在看,实际上是毫无目的地看,什幺也没有看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充分发挥和调动幼儿的感官作用,让幼儿通过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的方式,让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和观察。

㈡运用语言提示,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

语言提示是引导幼儿观察的主要方法。恰当运用语言提问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才能得到幼儿的正确回答。有一定层次性和启发性的语言提示,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学会按顺序观察。在观察金鱼的活动中,教师这样运用语言提示:

“你喜欢金鱼吗?你喜欢它的什幺地方?”(整体)

“金鱼的头是什幺样子的?上面有什幺?”(头部)

“金鱼的身体是什幺样子的?上面有什幺?”(身体)

“金鱼的身体后面有什幺?共有几片?”(尾鳍)

最后,教师用语言给予归纳和总结。这样,从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抓住特征观察金鱼的方法,让幼儿知道先看什幺,再看什幺,最后看什幺。在观察其它小动物时也运用这种观察方法。幼儿从教师有顺序的提问中,举一反三,掌握了逐步观察的基本方法。

㈢运用比较,启发幼儿细致地观察

比较观察是幼儿观察活动的一种形式。它在引导幼儿认识个别事物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观察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细致、准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因此,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启发幼儿细致地观察事物。在认识鱼的活动中,教师将鲫鱼和金鱼进行比较。在比较两者不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尤其是对于不明显的区别给予重点提示。最后,幼儿归纳出两种鱼主要的不同之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活动就得不到顺利进行,也就更谈不上坚持性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发展幼儿坚持性的重要保证。

三、注重个体差异,是发展坚持性的有效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发展。”因此,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才能促使每一位幼儿在坚持性方面都有发展。

我们班幼儿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在活动中坚持性一般略强于男生,但在坚持时间和离散性上,男生却大于女生,差异性表现的十分明显,在同一活动中一般坚持时间最长和最短的均为男生。通过对观察活动的研究,教师大致把他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兴趣型。这一类的幼儿在观察活动中的坚持性取决于对该活动的兴趣。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能坚持较长时间,否则反之。

针对这些幼儿采取“投其所好”的方法,除了提供有趣味的观察活动之外,教师还利用平时和节假日,让他们在家中也照顾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或者动物,每天坚持去观察、喂养、浇水,并把每天的发现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满足他们的好动好奇的心理。

第二类为服从型。这类幼儿在观察活动中的坚持性受制于教师所提的要求,只坚持观察活动中教师吩咐过的任务,其它则不管。针对这类幼儿,则利用“看谁发现的多”“看谁眼最灵”等小游戏来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从而发展他们的坚持性。

第三类为成就型。这类幼儿渴望成功,能在活动中积极克服困难。针对这些幼儿,在观察活动中教师适当的设置“障碍”,提出超出他们水平的、但经过努力又能够达到的目标,引导他们去观察不易被发现的、不明显的特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障碍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四、收获与反思

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在实践活动中,我体会到:

1.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是一个人行为的推动器。幼儿对于喜爱的、感兴趣的事物易于感知、参与,并开展积极思考。

2.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幼儿排除心理、生理和个性等因素的干扰,鼓励幼儿在观察中有始有终,努力克服困难,才能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坚持性。

3.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和谐的、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充分感知、观察,调动幼儿的观察积极性,激发幼儿观察的主动性,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