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霞

课堂教学的核心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服务于学生当前与终身发展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将课程基本理念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改变,与过去相比,更具深远的意义,也对我们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需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一、依托教学内容,唱响发展的主旋律

师生的主战场在课堂,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就显得异常重要,教学内容为师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托。事实上,传统教科书只能站在共性的角度为师生提供教学内容,难以全面考虑学生的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站在高处,看到深处,触到要处。同时,教师应根据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适应学生的需要,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1.构建数学知识间的紧密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关注数学知识体系,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切实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此类知识的教学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将它们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到链接点,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便是关键。

例如,教学“循环节”一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是难点。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无法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接着课件展现这样一道例题:儿童节即将来临,老师想用气球布置班级,按照“红—黄—蓝—绿”的顺序依次不断排列,第99个气球会是什幺颜色?教师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循环小数”中的循环节和“找规律”中的气球排列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在不断地重复出现。如此处理,学生感到循环小数不再神秘了。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深化理解新知识,突破了重难点。教学内容的恰当组织让数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感受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因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随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更是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只有将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效地对接,显示出实际意义,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获得发展。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这样的思考题不容错过:马路上的井盖为什幺只做成圆形,换成其他形状可以吗?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纸筒,一个是长方体(上下底为正方形),一个是圆柱体,分别将正方形、圆形纸片放置于筒口处,结果正方形纸片掉入长方体筒内,而圆盖却牢牢地嵌在圆筒筒口处。这个现象结合教师的解释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在哪里,真切地感受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一定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常态渗透,日积月累,让学生学会自觉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透过数学阅读,唱响发展的主旋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数学学习与阅读紧密联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总觉得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不敢轻易放手,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数学阅读,做到认真细致、咬文嚼字,仔细推敲每个字、每个符号,提炼出数学知识,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或解决问题,深刻领悟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使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1.善于搭建数学阅读的平台。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捕捉机会,适时放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能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在学生思考的转折处,思考的关键处,思考的矛盾处,恰当地安排阅读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数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搭建合适的平台,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在阅读中感知、体验、思考、提升、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笔者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此时,笔者让学生随意报数,再由笔者判断这个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同时要求学生用计算器核对,学生发现教师报出的结果准确无误。此时,全班学生顿生疑问——教师为什幺能这幺快得出结果。在学生碰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再让学生阅读书本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比较与总结,高效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2.注意积累数学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数学阅读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即重在理解。数学阅读不像语文阅读那样引人入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教材为载体,提供给他们感兴趣的材料,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积累数学阅读的经验。在小学阶段,常用的阅读方法有:咬文嚼字法、提纲挈领法、融会贯通法。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才能尽情地在数学学习中主动阅读,进而感悟、成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彰显数学学习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笔者提供导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1.找一找,概念中的关键词语。2.议一议,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3.说一说,能举例说明吗?4.试一试,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学生在阅读了重点字、词后,展开分析、研究,获得对概念的深层次感悟。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把学生真正视为主体的前提下,抓住课堂的主阵地,研究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唱响课堂的主旋律,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