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雪欢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建立了深情厚谊,但这两种感情却有所不同。在中国,师生之情更似亲情,而在加拿大,师生之情更似友情。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比较中加小学师生关系的差异,浅析其中的原因,以期对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中加小学师生关系差异

(一)加拿大小学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拿大师生之间互相尊重,自由而平等。教师不会对学生发号施令,而是提出诚恳的建议,教师也不是“权威”,学生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天赋,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在加拿大的课堂上,可以常常听到教师以“请你们帮老师……”的话语来完成教学活动,教师只是学习中的引导者,营造一个学习的情境,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话题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单方面地讲解,而是通过师生彼此的相互合作完成教学工作。另外,加拿大的课堂轻松而不拘谨,学生可以围绕教师席地而坐听课,也可以将课桌随意拼凑成组进行合作学习,灵活性较强,呈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状态。

在加拿大,师生之间亲密如朋友。教师从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出发,考虑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个性是否独立等,全心全意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就是他们能够坦诚相待的朋友,甚至有学生说,他会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告诉老师,但不一定会告诉父母。

(二)国内小学师生关系

袁振国先生曾说:“传统的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统治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今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往往被认为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具有较为崇高的地位,甚至被认为是“权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知识占据了主导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便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也是全身心地向教师学习,聆听教师的谆谆教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学生,教师辛勤付出,不计回报。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给学生知识和道理的引导,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对教师的无私奉献充满了感激之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师生之情如亲人般深厚。

二、差异原因浅析

(一)文化背景差异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的民族特征着称于世。这样的文化特征在加拿大社会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在教育中自然也不例外。教育政策强调每个儿童都是唯一的个体,都应受到尊重和爱护。不分性别、肤色、年龄、文化、社会阶层和种族背景,所有儿童都有权利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都有权利发展他们自己的全部潜力,克服身体和智力上的障碍。所以加拿大的教育讲求公平和平等。

也由此,形成了加拿大典型的教育权分立。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没有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教育主要实行省级管理,加拿大各省教育事务由各省教育部负责,联邦政府不设统一管理全国教育事务的教育部。省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由各省教育部长组成的教育部长理事来协调。学生的就学情况基本上是按学区划分就学,小学升中学不需要考试,按照居住所在学区就近入学。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就学的公平性——都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部门尽力让每所学校的教学水平相近,所以学生的择校和升学压力很小,学生和教师之间能自由、平等地交流。这与国内的情况截然相反。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从总体上讲,伦理型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重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在这种传统哲学下,中国人形成了尊祖先、孝父母、崇权威、尚道德的伦理价值观。这种伦理精神文化反映到教育领域自然使师生间的关系成为“师道尊严”。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以至于“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这样一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贯穿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得师生之间很难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也同样影响着师生关系。学生将对教师似海恩情的感激与亲情相比拟,形成了师生之间独特的情感连接。

(二)师生交往差异

1. 教师责任差异。加拿大的小学教师为全科教师,每个教师有自己专属的教室,但只教授一个固定的年级,所以,教师和同一届学生的接触时间通常为一学年。加拿大的教师更强调学生的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因此较少干预到学生的学习或生活中,而是给予更多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相比之下,国内的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成长交集更为密切。即使是在小学,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是否有效,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常被比作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扮演着学生亲人的角色。另外,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对教师给予了很高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这无形中也让教师不得不往“长尊”的方向看齐。

2. 教师作用差异。加拿大的小学生学习竞争压力小,也几乎没有升学压力和择校压力,学生的成长基本上依靠兴趣驱使。另外,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是多元评价、阶段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是多方面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作业情况等都纳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学生不用过多担忧考试的问题,而是聚焦在自己的日常表现上。阶段性的评价也让教师对学生的定义不至于绝对化,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学生动态的成长过程。所以在加拿大,学生与教师更容易形成朋友之间的交情。而在国内,由于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利益——考试分数息息相关,学生毕恭毕敬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导致师生之间的等级感比较严重。

3. 教学方法差异。加拿大的课堂更多地进行个人思考和同伴合作,教师加入到学生之中辅助学习活动的开展,师生关系亲近而平等。加拿大的教师提倡“在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因此加拿大的小学课堂异常活泼,大量的学生活动、游戏需要同伴合作、同伴讨论进行思想碰撞,课堂很难保证绝对的安静。教师设置话题,让学生就话题进行讨论、搜集信息、自我学习等,或是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教师通常在课堂中介绍“入门”的知识,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更深入的学习。教师注重学生的自学和同伴互学,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会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或者让另一个同学帮助他,而不会主动讲解完全部的知识。加拿大的教师更强调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学生必须从小就开始自己去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能永远做那个为学生解决困难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己思考,拥有学习的能力。

国内的课堂更多地进行知识的传输,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中国,普遍认为安静听课是对教师和知识最大的尊重,只有遵守了课堂纪律,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所以学生更倾向于在课堂上保持安静,专心倾听教师讲解知识。课桌也是按列、行排放朝向教师,方便教师管理课堂纪律,使课堂高效进行。这样的学习不够灵活,也过于简单化,学生不用思考,不用自己梳理就可以获取最精准的知识,学生一直走着捷径,没有亲自去体验发现知识这个艰辛的过程,这让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机器,成为了依赖教师的永远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氛围突显出教师不可动摇的地位,教师成为知识“权威”,也成了学生学习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三、结语

苏联着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育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师生关系所决定的。”在新课改推行的今天,在发扬师生关系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可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进一步推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更为民主,更为平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