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

“简雅之美”这里特指语文教学的美和可鉴赏性。由于诗歌文体的独特表达特点,诗歌教学策略最应体现简雅之美。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徜徉在诗歌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中,被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所感染,被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样式所陶冶。

一、借助注释插图,初感和谐美

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有四条注释,分别是解释地名的“西塞山”,描写事物样子的“鳜鱼”“箬笠”“蓑衣”。在初读课文环节,可出示自读提示:1. 读准字音,把整首词读通读顺。2. 遇到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用笔画下来,可以借助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还可以想象词句描绘的画面理解。这样,学生在自读的语文实践中,借助注释知道西塞山是一座山的名称,以及它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鳜鱼”是一种味道鲜美的淡水鱼,同时借助插图,形象地了解了古时候用的防雨斗笠和雨披样子和颜色,感受到箬叶青青,蓑草绿绿,渔翁的衣着与春天形成和谐之美。再通过初读,学生理解了诗词大意并在脑中初步形成一幅幅画面:插图中远处的西塞山,山前的一行白鹭,近处是戴着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渔翁,流水,桃花。此环节借助注释和插图,学生理解了词语意思,使静止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画面,并鲜活了起来,因而培养了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反复诵读吟咏,陶醉音韵美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泳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通过初读环节,让学生把这首词读通读顺,做到字正腔圆;再通过教师范读,画出停顿符号,让学生读出节奏、停顿,达到有板有眼。在想象画面环节,教师再次配乐范读,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再结合每一句诗的画面的描述,诗词的感觉美、节奏美、色彩美、画面美在学生脑海中徐徐展开,一种愉悦、舒服、满足的感觉油然而生。重点放在“抓住词眼,感悟词情”环节,通过链接张志和的生平,学生了解到诗人“不须归”的不仅是家,更是官场,他只愿意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中。此时优美的音乐响起,教师引读:晨曦微亮的早上,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唱,诗人张志和独自划着一条小船,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慢慢地朝这片桃林移来,他在心里轻轻吟着——(个别读)师:好几个时辰过去了,诗人张志和还在这片桃林下面,只见他悠闲地坐在船头,有时望望西塞山,有时从江面拾起几瓣桃花,他在津津有味地吟唱着——(集体读)师:天色已近黄昏,岸上的人家已升起袅袅的炊烟,天空也渐渐飘起了细细的雨丝,但是张志和依然坐在船头,他心里轻轻地吟着——(课件擦除文字,生集体背)最后,播放吟唱《渔歌子》的录音,师生摇头晃脑,轻轻唱和,学生在吟诵涵泳中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

三、启发联想想象,欣赏画面美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所描述的情景,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悟,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例如教学《渔歌子》,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联想、想象。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用“〓〓”标注出词中提到的景物,再一一出示在课件上:白鹭、西塞山、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接着播放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伴随着音乐走进这幅画里。再接着,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想象:你一定会看到西塞山,它有着怎样的颜色?它有多高?白鹭飞翔的姿态你看到了吗?白鹭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桃花的颜色又是怎样的?它开得有多热闹?也许,还有些桃花随着风儿在舞蹈呢!流水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水底的鳜鱼,你看到了吗?还有那坐在船头的渔翁!还有斜风、还有细雨……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刚才想象到的画面。一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烟波垂钓图”,在学生想象中徐徐展开。

四、链接对比阅读,感悟人性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在《渔歌子》的教学中,可在两处链接相关诗词,进行拓展性阅读。一是在教学板块二想象画面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由《渔歌子》描写的景物想到课前热身时所背的诗句。想象白鹭飞翔的姿态,就想起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说到了“桃花流水鳜鱼肥”,就想起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想起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想起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江水暖鸭先知”。链接这些描写春天的诗句,更加丰富了《渔歌子》的春景。第二处是在板块四中,链接柳宗元《江雪》对比阅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懂诗意,通过想象和链接柳宗元生平资料,悟诗情。两位诗人,同在唐代,同是被贬,同在垂钓,但两个人的心境却完全不同:柳宗元孤独、悲愤、顽强、无畏;张志和悠然自得,寄情山水,惬意愉快。学生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背景衬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此时,教师点出,不管是流连山水,乐而忘返,还是顽强执着,积极向上,都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对错之分。也正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才能有这样的不同风格,但同样经典的诗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而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用教材教,把书教活;用教材教,唤起学生的记忆储备;用教材教,对比阅读,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愿诗歌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照亮儿童心灵的天空,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简雅之美。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龙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