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云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什幺是语文要素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在教学中,要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就必须准确把握这“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的层级序列,以及实施的具体要求。本文试以“想象”能力培养为例,谈谈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与思考。

一、螺旋式上升,体现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

1. 初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次出现“想象”这个元素,是以人文主题的方式出现的。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4篇课文。课文中的“想象”体现在充满儿童情趣的生动语言上,如“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等,通过富有童真童趣的想象,写出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对影子的喜爱。再如《青蛙写诗》中,作者把池塘里的“小蝌蚪”“水泡泡”“水珠”分别想象成可爱的“小逗号”“小句号”“省略号”,写成了一首美妙的小诗,形象又有趣。学生与“想象”初遇,重点体现了想象之趣。

2. 再见。学生与“想象”的第二次遇见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与“想象”有关。本单元《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等课文,着重体现想象之美:“手可摘星辰”的高楼、“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令人神往;顽皮淘气的雾娃娃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雪孩子令人敬佩。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通过不同文章的学习,通过展开想象,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3. 又见。二年级下册第二、四、八单元都编排了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分别是:“读句子,想象画面”“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根据词句想象画面的能力,加深对句子和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到了三年级,教材又编排了“有趣的童话”和“习作单元:想象”,让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总的来说,这些语文要素的编排从让学生感受“想象之趣”到体验“想象之美”;从“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到“读句子,想象画面”,再到“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从“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到“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要求螺旋式上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

二、把握“梯度”,让语文要素自然落地

1. 单元组内——围绕重点,多维训练。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以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围绕这一教学重点,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训练。每篇课文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学中要把每课的任务落实到位。如教学《敕勒歌》时,为达成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两个环节:(1)读出画——闭眼想象,让文字变成画面。①听老师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象草原的辽阔美的画面。②读“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象画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感受画面由安静到鲜活的变化。(2)读出情——想象悟情,用声音表达感受。①讨论:如果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话中的“穹庐”换成海水或画布等其他的事物,行不行?引导感悟:因为穹庐就是牧民的家,这样的比喻写出了牧民对家园的热爱。②这份爱,还藏在哪些诗句中呢?引导感悟:“风吹草低见牛羊”写出草原的美丽富饶,表现出牧民的自豪之情。③感情朗读,用声音表达对家乡的这份爱。这样,通过让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大致了解了诗句的意思,体会到草原的高远辽阔;再通过对诗句的品味与想象,更感受到了牧民们对家园浓烈的爱,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本单元其他课文和语文园地的教学同样也要围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一语文要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反复练习中循序渐进,获得提升,整体推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2. 单元之间——有机联系,分层推进。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文要素的编排,注意到了“梯度”,同一要素编排在同一个学期的不同单元,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第八单元都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但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是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样是展开想象,“读句子,想画面”想象的依据是“课文中的句子”,要求学生读着句子,脑海中能浮现出句子中所描写的画面,从中理解句子的意思;而“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的依据则是“课文内容”,明显比“课文中的句子”拓宽了内容,要求也有所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序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3. 年级之间——把握梯度,综合提升。“想象”这一语文要素在中低年级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教学时除了把握单元组内、单元之间不同的教学要求,还应把握年级之间的层级序列,体现训练的梯度。如一年级初识“想象之趣”,就不宜过多讲解与想象有关的知识,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基本功训练上,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想象,为二年级学习“展开想象”打好基础。二年级上册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注意“初步”二字,学生通过展开想象,能初步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童真与美好即可,不宜拔高要求。二年级下册在“读诗句,想画面”的基础上提出了“读句子,想画面”“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语文要素,体现了从读到写、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的发展序列,为中高年级“读文章,想画面”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三年级的“有趣的童话”和“习作单元:想象”做好铺垫。

另外,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提出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语文要素是交叉共存、相辅相成的。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除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一教学重点,第一次提出了默读的要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读句子,想画面”的教学重点外,首次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样,“想象”这一语文要素,也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他单元的教材时有体现,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古诗二首》的学习中就提出了“读诗句,想画面”的要求。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但同时也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练习中提出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花的学校》一课则让学生“朗读课文,想象‘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可见,各部分的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并不是孤立呈现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各语文要素的层级序列,才能让语文要素自然落地,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