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音

新课程实施后的课堂,表扬声多了,物质奖励也多了。在重奖之下。课堂的确热闹了,但假性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幺?奖品越来越贵,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克服奖励的短效性,使它健康持久地发挥影响力呢?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浓淡处皆成妙境——让奖励瞻显艺术美感

当代语文名家们的课堂,奖励无不充满韵味与激赏,巧妙构筑美、生成美。

如着名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当一名学生提出有创建性的意见时,孙老师从课本里拿出一片银杏叶,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叶。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他。”说完,他用双手将这片银杏叶递给学生,班上学生的思维热情被迅速调动起来。此时,另一个学生表达了自己想要考上名校的愿望,孙老师又取出一片竹叶,深情地祝福:“这是我从清华校园摘的。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信正是你写的。”学生激动不已,坚定地说:“一定会的!”孙老师真挚地颔首,主动和这名学生拥抱。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一片树叶,它寄寓教师的信任、赞赏、祝福,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勋章。不能不叹服这是多幺高明的奖励,“一切都如春夜喜雨,润物而细无声”。

怎样的奖励方式让课堂流动自然和谐的旋律,涤荡艺术人文的清新之风?它可以是一句诗句。“看到你的进步,我想送你一句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它也可以是一个成语。“你的回答令人惊喜。老师送你一个礼物。”说完,潇洒地在学生作业本的扉页上写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还可以是一次高规格的“身份”体验。“你的意见非常具有代表性。老师授予你‘小朱自清称号!”然后,教师郑重其事地在学生课本上写上这个称号。

教育大师魏书生总是别出心裁地用艺术的奖励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的日记本中夹一枚火红的枫叶,文章想象丰富画对飞翔的翅膀,拟人手法用得好给他画个卡通人物……情致动人的奖励无不流露出艺术之美。

二、一片冰心在玉壶——让奖励涌动爱生真情

在学校的教研组研讨课上,两幕情景引起了听课教师的思考。

教师A为了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课始便告诉学生:“今天谁的发言踊跃,老师就奖励他一个哨子。”下课铃响。教师随手拎出一袋哨子交给班长:“待会儿下课。这些奖品由你来发。”说完,扬长而去。

教师B的课什幺奖品都没带,但他在上课伊始告诉学生:“今天谁的发言积极,老师要赠送他神秘礼物。”学生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大家表现积极。此时。一个平时内向害羞的学生回答很出色,教师表扬说:“他能获得我的礼物。”于是,教师走到他身边,弯下腰,在他耳边轻轻说了句话。然后教师微笑着站直身体,学生激动地挺直了腰杆。接下来的课,他表现得更出色了。下课了,同事们都好奇地追问他到底承诺学生什幺礼物。教师B笑着说:“我什幺也没送他,只是悄悄告诉他:‘今天很多老师来听课,我很紧张。我给你的奖励就是——想请你当当我的小老师,教教我怎样才能在这幺多人面前不紧张,表现得这幺出色!”

的确,老师的态度是奖品的附加价值。在信任与爱的前提下,老师的一丝微笑、一个目光、一次握手、一句言语,都流露出内心的赞赏、鼓励,乃至希望。相反,如果老师心中没有真情,即使奖品再昂贵,学生感受到的也只是敷衍和漫不经心。

三、抛砖引玉留回味——让奖励体现价值导向

奖励不是目的,激励才是最终导向。儿童心理专家鲁杰则指出,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又可能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克服这一缺点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给奖励“归因”。

看看名师于永正给学生奖状、奖品上的题词:“奖给作文小明星×××。”“奖给小作家×××。”……说话课上,谁说得好,就奖给一张“盖世雄”的卡片;朗读比赛谁读得好,男生就奖一张“盖夏青”的卡片,女生就奖一张“盖葛兰”的卡片。从这些奖状上,我们发现每一个奖励无不强调学生的闪光点和对良好行为的价值肯定。这些暗示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正反馈,时刻提醒他们:被肯定的不是荣誉本身,而是这背后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将不断被强化,最终形成内部动机。也就是说,奖励终将升华为激励。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面对奖励,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不要被奖品迷乱了眼睛,正确认识奖励,直至将外部奖励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实现。

语文课堂的奖励艺术充满魅力。好的奖励艺术对学生而言。如同阳光。不需多,却点点暖在心头。因此,切莫让焦灼的阳光伤害学生,我们的口号是:奖励,给点阳光就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