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前

[摘 要]小学高年级阶段的习作训练往往以叙事写人为主,能否让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是这一类习作成败的关键。要想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还是要从描写人物外貌入手,因而小学作文教学要重视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

[关键词]习作训练;人物外貌;描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88-01

俄国着名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生活中的人千姿百态,认识一个人,往往最先接触到的是人的相貌。想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还是要从描写人物外貌入手,因而要重视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想要写好人物外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来直接描写

人的相貌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时刻在变化着的,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甚至连形似的双胞胎也各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地描写。

人物外貌不外乎四个方面:人与生俱来的长相;特殊经历在面部或身体留下的印记;习惯性的衣着打扮;个性化的表情、神色。观察好这些内容,或白描,或写意,或工笔,作你认为合适的描写,就能够展现人物的特征来。

鲁迅先生“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头上竖着寸把长的头发”,是他与生俱来的独特长相,展现了他战士的气质;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他的特殊经历留下的印记;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他这习惯性的穿着——“军大衣”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王熙凤那“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态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个性化的“丹凤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王熙凤的精明和狡黠……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过目不忘。

能真正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去描写,让人物的特征显现出来,就会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用修辞的手法描写外貌

从绘画的角度来讲,这相当于其中的漫画技法,扩大人物的某个特征,主要可以用比喻、夸张等方法强化这个特征留给读者的印象。

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巧妙精确的比喻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流转出绚丽的旋律。在人物描写中,许多大作家的大手笔都是善用比喻的典范,很值得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借鉴。“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中这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让我们领略了一个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的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过目不忘。

夸张的手法同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与众不同的特征,具有喜剧的效果,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里描写了一个脑满肠肥、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形象:“伊凡尼基福罗维奇穿着褶襞这样大的灯笼裤,如果把裤子吹鼓起来,可以把整个院子,外带谷仓和房屋,都一起装下去。”这里对一条肥大的灯笼裤的夸张描写,只寥寥数语,就让我们忍俊不禁。

三、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描写人物外貌

上述的两种方法我们所用的都是直接描写的手法,各有独到之处。但我们能否将镜头离开要描写的主角,以期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陌上桑》这段经典的文字写出罗敷的美貌使得耕者锄者归来彼此抱怨,因为看罗敷耽误了劳作。作者不直接写罗敷之花容月貌,而是虚晃一枪,宕开一笔细述观者之反应,以此烘云托月,衬出罗敷的光彩照人,真可谓他山之石亦可攻玉。

写好一个人的外貌当然还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具体操作时也不是机械地运用其中一种,有时是多种方法并举,选取哪一种方法描写还需视个人喜好和具体需要而定。

在一次题为《我的老师》的习作训练中,学生先动笔写下了如此的肖像:“进来一位青年教师,头上留着短头发,眼上戴着一副眼镜,上身穿着一件衬衫,脖子上系着一条领带,下身穿着长裤,脚穿一双皮鞋,个子中等,圆脸,皮肤黑白一般,长得有点胖,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这样的描写毫无特点可言,在指点了上述方法之后,学生动笔做了如下的修改:“进来一位青年教师,戴着眼镜,镜片闪烁着五六个圈儿;讲到得意之处,圆脸上会长出两个深深的酒窝。有时,好像换了一张脸,铁青的,冒出几根筋,在颤抖,那是有人违反了纪律。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升格后的描写能抓住人物特征,明显鲜活了起来。

当然,我们还需要在自己的写作中不断去发现、总结并创新,才会达到写好写活的最终目的。只要勤练不辍,自然就会让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起来,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