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就是学科教育的重点之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速度,使阅读能力成为学生必备的实际能力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56-02

阅读是人类获取文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审美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获取这些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成长的正确途径。阅读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却无法完全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学了多少篇古诗词、掌握了多少生字词、读了多少篇课文,而在于学生能否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

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也不乐观。有相当数量的小学生脱离课堂和教师后难以完成有深度的阅读,有相当数量的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这是因为培养阅读能力需要长时间的浸润,需要教师运用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经过系统的、刻意的训练才能够真正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但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课文本身的教学,不重视阅读技巧的传递和训练,控制课堂的主导权,使大部分学生难以获得自主成长;很多教师虽重视课堂内的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和培养,导致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难以迁移运用到实际阅读当中。

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契合度有限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门要求教师不要单纯地教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运用教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但在具体教学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简单认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课改的要求,忽视了课改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于学生本身的成长,在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二)阅读教学目标设置形式化

阅读教学目标设置上的问题主要有:(1)盲目照搬教参或教案。部分教师在设置阅读教学目标时并未仔细研读课标,而是将教学参考或网上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原样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中,甚至有部分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都不能准确说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幺。(2)目标过于笼统。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太过笼统,缺少细节性和针对性。最常出现在教师阅读教学目标上的内容就是“提高表达能力”“培养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目标难以对课堂教学真正起作用,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目标也难以量化衡量。(3)目标主体混淆。阅读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教学目标设置上不能既以学生为主体,又以教师为主体。教学目标应当是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可以获得怎样的成长。(4)教学目标重视知识、技能,缺少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缺乏几方面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少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将新课标中强调的三维目标拆解开来,强调单一方面的教学而不是整体教学。

(三)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

新课改追求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很多教师希望通过多设置教学环节、多填充各方面的内容来追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开展有关自然环境的课文教学时,教师选择了为学生填充很多关于自然地理位置、环境、生物、人文的信息,甚至运用动画来呈现地理信息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看似丰富多彩,但教师把控不好的话就会因为过度追求课堂的多样性而丢失教学重点,影响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很少拥有主动权。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在课下安排很多阅读材料,提出多种阅读要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课余时间去完成这些阅读工作,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且,教师安排的阅读材料未必是学生喜欢的,经典名着、儿童必读书目并不受学生欢迎,科普、动漫等学生喜欢的书籍类型又通常不被推荐。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占据着教学主动权,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这样呈现出的课堂效果貌似热烈,但其实学生所说出来的还是教师的理解,并不是自己的感悟。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更新教师的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更新自己的观念,真正去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是什幺,真正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去应用教学方法。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执行者,不能被多样化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和视觉效果迷花眼。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但并非不可改变,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己对教学的看法。

(二)提升教学目标设置的可行性

教学目标的设置对阅读教学的质量来讲十分重要,在目标本身不具备可行性的情况下,教学是难以有效开展的。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重视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贴合性,重视目标设置的细节化和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去设置目标,关注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

(三)突出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的重点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和情感,第二是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以《晏子使楚》为例,文章结尾的“不得不”和“尊敬”体现了晏子使楚的最终结果,体现了晏子口才过人的特点。教师通过抓这两个关键词,将对教材的解读进一步深化,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这种突出重点的教学与全面教学并不冲突,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抓关键词这种阅读方法的有效性,实现真正的“用教材教”。

(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开展时,教师需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真正将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而不是用提问去牵着学生走,教师要多问开放性问题,少提设问句。以《去年的树》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开头、中间、结尾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这样的提问给了一个十分宽泛的回答空间,学生可以说很多。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顺着模糊的感觉去寻找“是哪些字词、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将你对课文的感觉读给同学们听”。在课余时间的阅读中,教师也应注意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对象和内容,即使是阅读科普类的文章也可以,只要学生喜欢读、能够读懂、能够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论即可。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大工程,教师需要从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四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阅读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本身,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能够真正开放思维去阅读,去接触阅读的世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