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露

[摘要]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人”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自然责无旁贷。我们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大程度地呵护、培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质。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造力;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8702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泰勒就说过,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以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人”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自然责无旁贷。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于创造性人格曾有相当精辟的论述:“我通常把个体的人格定义为其独特的特质模式,是把人们区别开来的相对持久的方式……创造性人格是标志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质模式的核心。”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最大程度的呵护、培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质。

一、呵护好奇心,守住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基点

好奇心是自然界所有智慧型生物的天性,从海豚、猩猩到家养的猫、狗,对外界新奇事物或者崭新的环境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好奇心往往带来的是提问的增多、思维的发散、主题的淡化等问题,很多教师一开始也会努力应付,但是随着孩子好奇心对课堂教育产生“干扰”,教师们渐渐开始压制,最终教学只为追求知识传递的效率,很多原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的“小脑袋”被教育成了没有任何问题的“脑袋”。

这样的一个过程往往就是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向小学高年级直至初中阶段演变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业压力由低向高攀升的一个过程。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积累型课程的不断增加,学生需要强化记忆、机械训练的内容逐渐增多,教师们迫不得已地压制学生的好奇心,将孩子的心智牢牢囚禁在固化的、课程规定内的知识体系内,甚至不惜以大量的题海战术来换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熟识。

好奇心的衰减使得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失去了支撑的基础性特质,学生不再乐于探究,不再思考提问,不再关注教科书以外的知识,直接带来的就是学生创造力的快速滑坡。因此,在课堂上呵护孩子好奇的提问,在课堂外鼓励孩子好奇的探究,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的实践与延展,在课程评价体系内给予积极的肯定,是每个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基础与起点。

二、培养专注力,激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源泉

注意专注力是注意能力高低的表现,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专注力,也就成为了人类大脑进行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更成为了创造型人格特质的必备特征。

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仍处于大脑不断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逻辑思维正在起步发展,学生往往习惯于注意直观形象的事物、丰富多彩的画面,忽视干涩抽象的概念以及画面展现背后的内在联系,缺乏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稳定持久的专注力。

加之中国教育自身重视知识积累,忽视知识体系间联系,缺少知识在生活中的拓展延伸与应用内化,学生们对于某一特定知识的注意,往往是碎片化、单元式、短时间性的。同时,以知识积累考察为目的的考试,也造成了学生过度的心理紧张和焦虑,加剧了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障碍。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把学生的专注力训练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注意的内在需求,稳定持续的专注情绪,帮助孩子学会排除外界的干扰以及内心的简单求成心理。

三、强化合作意识,凝聚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力量

合作意识是个体在对合作行为有充分的认知和需求的前提下,对合作学习、协同创造等社会交往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情感和行为,既包括了合作时个体对于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包含了个体在团队合作中所应拥有的情感准备和能力准备。有效的合作,不仅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知识能力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更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创造力的升华。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以致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陶行知先生对于中国教育的评价即使放到现在依旧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对于知识积累、继承的过度要求,对于考试能力、技巧的过度追求,导致中国教育更加注重个体的能力的最大化,而忽视了集体力量的有效发挥,学生的行动力、执行力差,合作意识淡薄,思维合力缺失。

因此,合作意识的培养,团队协作活动的开展,就成为了现阶段课程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最为有效的学生创造力人格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体会知识信息共享所带来的资源最大化,更要让学生体验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产生的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思维、新的创造。

四、激发自我表现,展现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魅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隶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即发展自己或实现个人信念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为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就包含了人对于自我表现的需求,自我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展现等等。在青少年时代,学生们的自我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表现的欲望与日俱增,他们会通过相互之间求异的比较,来实现自我表现的实现。

这种“自我表现”欲望的合理引导就能演化为学生对于感知、认识、思维的内需式突破,从而达到创造力的最大化,因此,自我表现也就成为了创造性人格的最显着外显性格。不过,与好奇心相类似,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一旦超过教师与课堂能够承受的范围,尤其是当学生肆无忌惮的自我表现甚至对于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就会选择对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进行干预和压制,从而使他们的行为欲回到课本知识学习与灌输的流程上来。

激发孩子的“自我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在小组交流中能独辟蹊径,在课外活动中能别出心裁,在社会交往中能求新立异……如此,学生的创造力就能被最大化地激活,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不会在青少年时代就早早地熄灭。

早在近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我们要启发小孩子,启发农人、工人,运用大多数人的力量,才能去创造,才能救国雪耻”“创造的教育应该启发农人、工人、学生……使他们得到真的知识,才是真的创造”“把小孩子、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这才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处于高科技应用快速演进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人格,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雷玲.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Robert J,Sterberg(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6]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周德藩.走近陶行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