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通过紧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精读段落、细读文本来促进他们阅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能力;通读全文;精读段落;细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6-001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通常是一个短板。小学生由于受到思考方式、生活环境、认知范围、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制约,在对文本进行阅读时因无法掌握合适的方法,所以经常会出现片面、浅显、偏离方向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词语进行挖掘,进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了。那幺,教师要怎样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主旨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紧扣关键词句,引导通读全文

认真研读课文,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而在对文章进行通读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新词和生字,也可以将文章里面的精彩语句标记出来,在归纳文本内容的时候予以关注。

以《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完成通读以后,教师让学生找准关键词句,试着归纳文章的大意。如:“不信你就和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这句话不但将狐狸的狡猾和机智揭示了出来,还把老虎的愚蠢很隐晦地指了出来,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让他们内心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不过,有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所具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醒,让他们明确思考的方向,进而通过词句将归纳文章大意的线索找出来。

在对文章大意进行归纳时,对文章里面的关键词句进行挖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

二、进行有效指导,引导精读段落

在完成全文通读,对课文大意进行归纳之后,教师接着就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了。通过精读挖掘课文的精髓,进而引领学生从“阅读”升华至“悦读”。不过,因为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不强,所以教师要在精读时给予他们恰当的指导。

例如,在对《在大海中永生》这篇文章进行精读时,一位教师这样进行引导:“这篇文章是对邓小平爷爷的怀念,文章里面都有哪些部分体现出了人们对邓小平爷爷的爱戴与思念呢?哪些部分对邓小平爷爷的伟绩进行了描写?”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认真聆听,并给予合理的补充。接着,教师又问道:“文章里面的‘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幺样的情感呢?思考一下文章里面的‘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这一排比句具有什幺样的作用?”教师说完之后,学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有的学生说:“‘大海呜咽……这句话使用的是借代手法,对寒风和大海进行了拟人化描述,通过‘呜咽等词语将作者对邓小平爷爷的不舍和怀念诠释了出来。排比句则表示邓小平爷爷具有永垂不朽的精神。”教师顺应学生的回答,又给出了新的问题:“邓小平爷爷具有永垂不朽的精神,到底是什幺精神呢?”这个时候,学生们大声地把文章里面第二段的句子读了出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总体来讲,对于文章欣赏来说,精读段落非常重要。精读效果的好坏决定着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

三、促进言意兼得,引导细读文本

长久以来,阅读教学都是偏重于“得意”一方,即重点关注文本语言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读懂和思想感情的领会,对“得言”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文本的细读同样如此,教师只有让学生达到“言”“意”的平衡,才可能让文本细读的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为例, 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幺生机勃勃……即使当它的枯叶落的时候……虫类就怕它一天。”在对这一部分内容展开阅读教学时,很多教师都是基于文字描写引领学生明白樟树具有拒虫、一身香气的特点。如果教学仅限于此,那肯定是失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时,不仅要让学生清楚课文描写了什幺内容,还要让他们知道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在“言”与“意”之间进行转换,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可见,在文本细读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之“意”,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来进行表达的,即关注文本之“言”。只有平衡文本细读中的“言”和“意”,才能让学生展开更加高效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重要,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高效的文本阅读,促进他们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