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忠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逐渐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探究“四元五环”教学模式,围绕“问、思、议、用”四元素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深度交流和深度体验。

[关键词]四元五环;自主学习;深度思考;深度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5-0047-02

通过对“四元五环”教学模式的探究,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应围绕“问、思、议、用”四元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理解和深度体验。教师通过巧妙的精问、组织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问促学,引领自主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问题驱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考之门。

1.以问题引领自学。预习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会了预习,就会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思考与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学生课前预习得越充分,课堂学习就会越从容,课堂也更易呈现精彩。为此,教师要精心预设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设计问题引领学生预习。如:(1)周长指的是什幺?(2)什幺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指什幺?请你描出它们的周长。(3)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请写出你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这些具有指向性的问题,认真地阅读数学课本,这样学生对预习探究就有了一份心理预期,自主学习的任务明确,方法清楚,便于完成。

2.以问题引领探究。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与源泉,有价值的问题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为此,教师应精心预设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后,出示一道练习题:“学校把300本图书放在书架上,书架上层图书的[15]等于中层的[16],又等于下层的[14],求上层书架上放了多少本书?”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学生不知所措,教师继续出示问题:“书架中每一层书分别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数量一样吗?为什幺?这三层总共有多少份?”通过问题的启发,学生思路顿开。这样,不但清除了学生思维的障碍,帮助学生厘清了解题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为议而思,促进深度思考

杜威指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思考是最宝贵的行为。”思考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能力。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唯一不缺的就是知识和信息,重要的是对知识和信息的判断、甄别、加工、理解与运用,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数学思考应重在推理,在推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理解数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观察、阅读主题图,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学生会产生疑惑:这与原来所学的乘法有什幺不同?怎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究。无论学生是应用单位换算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题,教师在学生思考到位后,都应点明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通过说理感受小数乘法的本质——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变为整数乘法,从而为小数点的处理提供算理支撑。

三、慎思助议,促进深度交流

教师围绕导学问题,组织学生互动交流。通过互动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辩论能力;通过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同时,互动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定精讲内容。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1.在计算中说算理。在简便计算中,许多教师将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讲给学生听,但是学生却不明白为什幺要这样计算,甚至有许多学生觉得数学计算是“死”的,只要记住运算顺序、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就可以有效计算。而运算法则、运算定律等是怎幺来的,为什幺要这样计算,许多学生都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教师要让学生讲清算理,懂得算法,明确简便计算的本质。

例如,“加法结合律”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68+47+32”时,若直接教给学生凑十法,学生会机械应用方法,却很少懂得为什幺要凑十。数学课堂倡导讲道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在计算“68+47+32”时,可给学生展示画好的小格子学具,引导学生发现它上面有一百个小正方形,十个一行,,共十列,若十个十个地数,很快就数到了一百,所以可先算68+32。这样,学生就懂得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明确了算理。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去说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学习能力。

2.在问题解决中说思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讲道理,不仅要讲清解题思路,还要讲清为什幺要这样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解题有据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除法的意义”一课之后,让学生解决一个租船问题:“大船准乘坐6人,小船准乘坐4人,租小船需24元,租大船需30元,而师生共有32人,怎样租船最合算?”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茫然,无从下手。教师启发学生抓住解题关键——既要合理又要省钱,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汇报。生1:“我想尽量租大船,大船相对便宜,每人5元,而小船每人要6元,所以要租5只大船,可坐6×5=30(人),剩下两个人可再租一只小船。”生2: “只要租4只大船,6×4=24(人),还剩下8个人,正好租2只小船。”生3:“租8只小船比较合理……”师:“这几种租法都可尝试一下,但哪一种租法费用最便宜?大家列表,算一算,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尝试了不同的解决办法,通过自己讲道理、计算比较,明确了算理。在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讲道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在操作中说过程。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数学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尤其在几何内容的教学,往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合作交流,说明操作过程。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教师提问:“你能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学生运用转化、类比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明白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而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教师通过问题“除了以上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开动脑筋、不断动手尝试。有的学生将梯形分割后拼接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将梯形分割后拼接成长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多种推导方法,有效掌握了应用转化思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本质和内涵。

四、学以致用,促进深度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记住一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一课时,教师出示一道题:“新学期开始了,小敏准备去文具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如表1),她带了50元钱,请你们帮她出主意,看她可以买些什幺学习用品,最后还剩下多少钱?”

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寻”数学素材,让学生主动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段安阳.深度思考: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J].教育科学论坛,2018(22).

[3] 徐成萍.培养学生“说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J].数学教学通讯,2018(17).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