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章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连续的、动态的,是伴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发生改变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一堂课的起点,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从目的、手段、过程调控等角度仔细揣摩,使“情境”在教学中起到应有的激趣、生疑之效。

一、创设情境应重视教学目标,不要随意生硬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完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创设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同,并同时顺应新的知识,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下面请看两位教师就八年级《听觉的形成》一课在教学引入环节中设计的情境:

情境1:教师播放一段时长为1min的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师问:你能说出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生A:电子琴。生B:钢琴。师:不管是电子琴或钢琴,你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判断的呢?生C:耳朵……以此引出课题。

情境2:教师播放一段时长2min的短片,部分学生用耳罩堵住耳朵,只看画面。教师先后请戴耳罩和未戴耳罩的学生说说内容或感受,然后通过比较由学生得出:通过视听觉的共同捕获,人体获得的信息更清晰、准确……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感情。”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设计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戴耳罩的一组作为对照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视觉的形成”,隐含着复习回顾感官不同导致感觉的不同,让学生在认同视觉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解新知的强烈愿望,对下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相反,情境1的设计给人感觉很生硬,在设计活动中前后问题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萌发,探究新知的氛围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二、创设情境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情境应是知识产生和使用的具体环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动的典型素材作为探究学习的情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部分教师摒弃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生物现象,盲目地选取一些所谓的重大事例,存在舍近求远的做法。

例如,部分教师在处理“排泄”一节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从介绍肾移植、尿毒症等一些常见病出发设计教学情境。学生听后,对肾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这些病症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难以让学生与自己的泌尿生理活动迅速地联系起来。若从近处着眼:每位学生每天都进行着排尿的生理活动,排尿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排尿在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承担着怎样的作用,学生却知之甚少。尿是什么?人所排出的尿中的水是否直接源于喝进去的水?此问题是学生最模糊,也最想了解问题。尿从何而来?排尿有何生理意义?这些问题更现实,更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也急于想了解这些问题。从这一角度创设教学的情境,则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三、创设情境不能片面追求新课伊始的热闹场景

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着眼点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主动发展。它应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通过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实物,操作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促使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故弄玄虚,只重热闹,忽视学生的发现与自身体验的做法。热闹不等于兴趣,更不等于持续发展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热闹的气氛中情绪一时被焕发出来,而这种情绪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并无太大的联系,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情绪会逐渐消失殆尽,会将学生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效的热闹中。

例如,有位教师在《激素调节》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导入新课,其用意是“七个小矮人”虽然很矮,但是都很聪明,这一现象是典型的侏儒症。学生听之颇为新奇,课堂热闹非凡,但对教学效果而言却存在着较多弊端。其一是不了解这这个故事的学生,对教师的话语并不敏感,他们只是想了解故事本身,而非关注“小矮人”为什么会这么矮。其二是了解这个故事的学生往往沉浸在有趣的故事回忆之中,甚至窃窃私语,与其他同学交流故事情节。热闹的场面反倒干扰了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和思考。

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的反思,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教师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生物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