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良

(福建省漳浦县石榴中心学校,福建 漳浦 363200)

一、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有些课文中所呈现的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不为他们所熟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作必要的补充,学生才会对课文有正确、深入的理解。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发挥,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本对话。如,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充分了解秦、赵两国之间矛盾不断的历史社会背景。教学时,再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资料,学生对当时纷乱的国与国之间的争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为深入地了解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三个故事铺设了时代的背景,学生更具体地了解故事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此时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生便很快地入文入理,领悟课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其次,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要处处融有“情”字:亲子之情、友爱之情、爱国爱民之情等。教师在教学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有些时候单纯依靠课文进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时同样需要老师补充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在教学《将相和》这一篇课文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廉颇在知道蔺相如对他避而不见是因为不想因两人的不和,给敌国可趁之机而祸害到国家的良苦用意之后,才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情感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不经意地做下一些错事,当知道自己做了错事时,你会怎样想?话匣子一打开,学生们便纷纷发言:很后悔;恨不得马上改错;请求对方原谅……他们热烈地讨论着。

二、设疑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学习新教材之间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设疑绝不是为了营造的热火朝天的课堂氛围而设疑,而是为了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而提出的有效问题。这样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梳理某一篇课文的脉络,更能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文能力!有位教师在讲《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这样设计导语:上课时,在黑板上板书“有一个地球”。学生见老师写错了,便齐声喊道:“写错了,写错了。书上的标题是《只有一个地球》。你少写一个字。”教师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哎呀,只少写一个字,意思还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学生抢答道。“那作者用‘只有一个地球’的标题,用意何在?”教师又故作一脸疑惑地问。疑问自然产生,学生带着要极力辩倒老师的目的阅读文本,探索欲望自然加深。教师不仅在教学中设疑,平时也常常让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布疑、设疑,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既学习课文又学做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创设情境

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形式。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演绎成形象的肢体语言,在真切的角色表演中感受人们的内心,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在《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的教学中,有位同事通过角色对话练习,让学生自由地演一演:扮演小柳树的同学挺拔而骄傲地站着,说话盛气凌人、尖酸刻薄;扮演小枣树的同学则弯着手臂,说话平和、包容,全然一副仁者的模样。有的同学还用上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把小柳树的骄傲、无知和小枣树的谦和、宽容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如此一来,学生们扎扎实实地理解了语言,表层的肢体语言与内心深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都得到了协调发展。

四、以情激情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渗透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出什么情感,教师的一颦一笑、一笔一画,举手投足都会辐射到学生身上,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用语中,应注意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问题,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语言怎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品是作者情感的产物,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注意自己情感的酝酿,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饱满的热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比如,教师在分析柳宗元的《江雪》时,如果能注入浓厚的情感,通过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娓娓的描述,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就可想象出千山万重、大雪纷飞“老翁独钓”的一幅幅画面,使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形象的图画,在将学生带入某种艺术境界,领略其中无限风光,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了诗的意境主题。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体态表情能大大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因其体态具有自如性、灵活性、随机性,教师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言,就能更好地将教学情感推向极致,辅助学生对文本情感内在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书面阅读的方式同作者进行交流,最终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并在理解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朗读、表演,让他们将情感的独特感受同伙伴和老师交流、讨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课文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兴趣也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深化为对语文学习的情趣,再化为对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