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锡铭,张果丽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视域下高校休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侯锡铭,张果丽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高校休闲教育能促使学生学会高品质的生活,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他们自由健康、全面发展。文章以马克思休闲思想理论内涵解读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校休闲教育的现实问题,强调应将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知识贯穿高校休闲教育始终,正确培养学生休闲理念,加强休闲技能,丰富休闲生活,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高校休闲教育;探索;实践

“休闲教育”提倡闲暇生活的有益性、参与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理念,与高等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1]。高校休闲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培养正确的休闲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并传授休闲知识,提高休闲技能,引导大学生学会高品质的生活,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健康、全面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完善高校教育体系的教育。然而,当前的高校休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的盲点。由于学生对休闲了解不够,没有充分理解休闲的真正本质含义,休闲的意识不强,造成大学生休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基本处于盲目、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在休闲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如:缺乏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休闲意识,“俗闲”、“恶闲”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即使有休闲,对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也只是通过上网、睡觉消磨无聊的时间。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感到闲暇生活空虚无聊,不满意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但又渴望提高自己的休闲生活层次水平。高等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以及人们对休闲的轻视和偏见,使休闲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尽快开展现代意义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科学的休闲教育,让大学生在休闲中获得主动、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全新课题。

一、马克思休闲思想理论的科学解读

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研究休闲或休闲生活等问题,但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隐喻了休闲观点,同时在他“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的理论成果中也隐喻着精深的休闲观点。另外马克思在著作中对“自由时间”的分析及其他相关方面的阐述与当今社会所指的休闲理论有相通之处。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就要从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开始。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观的第一要义,即自由时间里人们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任意支配非必要劳动的余暇时间。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最高价值就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这种价值现实性的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可见,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休闲及休闲生活等概念,但是他确实确立了彰显人本理性、凸显人的价值的休闲观。并且,他科学阐明了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指明了休闲价值目标及实现途径。马克思休闲思想理论核心内涵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其内涵有两个支点,一是劳动,二是休闲;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存在于且只能存在于劳动和休闲之间,都是劳动和休闲合理配置的产物;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以自己享受休闲生活的尺度决定自己劳动的内容和数量的人,亦即能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2]。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3],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可以看出自由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核心价值,而自由时间就是休闲时间,是休闲存在的一种“物质载体”,即在一般意义上有了自由,才有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条件,有了自由时间这个条件,每个人就能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发展自由个性也就有了保证。

二、马克思“休闲理论”对高校休闲教育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思想的兴起,均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休闲教育思想的兴起也不例外。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网络、电视中的视频和娱乐节目等新媒体的影响下,学生的休闲也形成了不恰当定位,网络游戏和聊天成为主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休闲问题,如休闲生活缺少文化底蕴,缺少生机与活力等。让这些高校休闲异化现象回归马克思休闲思想,我们可以在高校休闲教育方面得到启示,完善高校的休闲教育理论知识,实现社会“自由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开展休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马克思休闲理论奠定高校休闲教育基础。虽然在马克思的任何著作中,从未明确提到过休闲或休闲理论,但中外任一休闲教育研究者无不一一追溯到马克思自由时间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之中。马克思指出:“所有自由时间都是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而休闲教育则是引导社会个体利用自由时间,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保证。马克思认为只有“自由人”拥有自由时间,劳动才会变成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自由之中,人的创作性和潜能才得以发挥和展现。高校休闲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休闲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的自由时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高校休闲教育的理论基础,为高校休闲教育提供了实践的理论基础,并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

2.高校休闲教育改善过时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的职能被降低为主要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传统的

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志趣、身体等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对健康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的培养。通过开展高校休闲教育,推进高校休闲教育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启发、激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关注更广泛的需要和兴趣,让大学生知道科学、合理的休闲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生活。另外,高校休闲教育“全面人才”的培养能改善过时的应试教育体系,加快生态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3.高校休闲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在生活方式、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均与传统社会有显著的不同,很多大学生因难以适应多样的社会关系而产生不安之感,甚至由于复杂的社会关系而紧张、单调和被动,毁灭了大学生本身该有的创造性。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开展休闲教育,开设休闲指导,为大学生休闲活动提供资源保障和专职教育人员等,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视域下高校休闲教育实践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闲暇。低质量的休闲活动影响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该如何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才能实现真正的休闲,才能享受自由而个性的人生呢·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美国休闲教育家曼蒂(IeanMundy)认为:“休闲教育的目的是:①对休闲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发展;②选择和评估休闲活动的能力发展;③决定个体目标和休闲行为标准的能力发展;④对合理运用闲暇时间重要性的意识和理解的发展。”[4]他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发展。综上所述,结合当前情况,高校休闲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帮助树立科学休闲观。首先,通过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梯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是首要任务。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包含着正确的价值取向。“自由时间是自由的、随意的时间,也是检验道德和伦理判断的基础。”[5]我们不仅需要崇高的美德学习工作,同样也需要崇高的美德休闲。休闲的本质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约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5]所以我们需要建立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休闲观,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

2.提高学生的休闲技能。休闲技能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休闲层次、休闲质量的提高。大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休闲技能,才能自由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丰富自己的休闲生活,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体验。提高休闲技能要求人们充分利用兴趣爱好,享受休闲的美好时光。高校需完善休闲教育机构和组织,发挥学生会、团委及下属的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如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书法画展、文艺活动、各种社团活动、演讲赛、辩论赛等,在专门机构的协调下,使活动开展具有一致性、持久性和组织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自由时间里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加实现自我,更加主动追求高质量生活。它也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自由时间中,人的主体性充分显现,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思想。同样,在生态性高校的建设过程当中,应注重学生的精神层面建设。这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自由时间在学校期间学到真正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青年人。

休闲是一个人在一个几乎无限的序列中做出选择的。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重要的展示自己价值的发展舞台。将马克思休闲理论知识贯彻于高校休闲教育体系中,在这样的休闲教育理论体系下,教育者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人”,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人才可能拥有生命的原本意义。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术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标准汇编第一分册[M].第1版.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4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73.

[4]曼蒂,奥杜姆.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67(1).

[5]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262-1721.

G642.0

A

1674-9324(2014)13-0205-02

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在创建生态大学中的应用》(2008FK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