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刘鸣宇,顾 华,王美艳,李亚宾

(1.同济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上海 200092)

从“被动授课”到“主动学习”的个性化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陈 平1,刘鸣宇2,顾 华1,王美艳1,李亚宾1

(1.同济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上海 200092)

随着网络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渠道,传统的授课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研究基于个性化教学改革目标,探讨从被动听课到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程教学实施,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个性化培养;教学改革;主动学习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学生可通过网络等工具快速获得基础知识,导致老师讲课时有些学生因部分了解不愿意听,有些学生因不感兴趣不愿意听,授课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从“被动授课”到“主动学习”的个性化培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性化培养现状

当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创新型人才注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1],国内外积极探索创新性、个性化人才培养。

1.从专业培养到学分制的转变。由于学分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以学分衡量学生的学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西方各国高校一般实行学分制。美国人信奉通才教育思想,强调发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思想。学校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毕业后自主择业。学分制在欧美高校非常流行。在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分配,教学上实行岗位性很强的对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高等教育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同时,既然学生需要自主择业,就要给他们更大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改变以往较僵硬的教学体系,转而实施较灵活的学分制[2]。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年、学分相合的模式,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3]。一方面强调必修相应专业课,突显专业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提供大量

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加强个性化培养。

2.重视实践等多途径开展个性化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各高校增加了学生实践课程,走出校园,开设第二课堂,依托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一些高校理工科学院的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济大学先后进行了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三次较大改革,近年来开设了多个创新实验区及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基地,加强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个性化培养。生命学院在对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基地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找学院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去交流,双向选择,确立导师之后,进入导师实验室,从大一开始,就熟悉一些基础实验,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学习,目前此机制向全院本科生推广。黒龙江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尝试对传统的学年制进行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索,逐渐形成了学科专业、学分制、创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文化校园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六个平台”,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制约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1]。在“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中,作者设计了“示标助学—自学研讨—目标检测—质疑讨论—强化练习—目标总结”六环节教学过程,变心中无数为学有目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平铺直叙为共同探讨,变课后作业为当堂检测,为实验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4]。

二、个性化培养存在的问题及举措

高等教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重点。围绕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精英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各高校在尝试着不同的探索改革,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个性化培养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今天,有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使得大学不再是以往的精英型教育模式。因此高校应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确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下,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在具体实践中对不同能力培养应给予同样重视,允许并促进学生在某些能力上有个性的发展,使研究学术型、设计应用型、管理经营型等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天性,成长为具有特色、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2.个性化培养更应注重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5]。目前的教学主要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学生兴趣不大。同济大学近年来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交叉学科培养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如同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开设的“特色阅读讨论”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给学生授课,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查阅资料和讨论,整理思路后在讨论课上进行汇报,教师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这种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了“一言堂”,给学生适当的“自由”,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大师同台共同探讨科学问题,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然而,毕竟这只是个例,由于各学科的专业性,如何做到学科之间的衔接,更能系统地向学生诠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以后的课程如何衔接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否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要做到积极引导,解惑疑难问题,讲解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帮助学生排除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才。

3.个性化培养更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个性化。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是受教群体是具有自学能力的有机个体,进入大学的学生来源广泛,成绩水平不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础参差不齐,个人发展类型定位千差万别。如果仍然维持以往过多关注共性,忽略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那么很难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导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广泛的阅读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目前,尽管各高校也都有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小班化、讨论式教学等[5,6],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但远远达不到个性化培养要求,尽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但对于某一课程来说,内容还是既定的。如果某些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再聘请相关领域师资,从根源上就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以重视和保障人的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积极强调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性自由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1]李海涛.地方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8):64-66.

[2]李联明.高校学分制实施历史及现状浅析[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教育研究/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学分制.

[3]同济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Z].2012.

[4]陈长飞.“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J].教育探索,2012,(1):45-47.

[5]陈平,曹志伟,刘志学,等.谈“特色阅读讨论课程”的设置[J].教育探索,2012,(9):38-39.

[6]陈平,黄转,苏雅娟,等.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04-105.

G642.0

A

1674-9324(2014)13-0216-02

同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课程建设”;同济大学精品实验教改项目:“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检测”(2000104046)。

陈平(1972-),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