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荻+鄢立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日趋复杂,不同生源混合编班为日常教学的开展增大了难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混合生源编班教学模式下更易于实行,并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个人潜能的自我发现和实现职业领域的自我定位。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信心,通过教师引导和相互学习实现均衡发展。文章还讨论了混合生源编班进行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并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可能走入的误区与对策。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混合生源;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59-03

一、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在经历了2004—2008年的一段“火热”的发展期后,近年来有逐渐“降温”之势。至2011年,由于高考人数的总体下降,学历重于能力观念的影响和高职毕业生“高就业率”而“低就业层面”的现状,导致多地出现高职招生告急的情况。为应对严峻的招生形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职院校纷纷采取对策:招生形式在高考统一招生之外增加了对口招生,又发展到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自主招生、文理兼招,江苏省刚推出注册入学,湖北省又试点技能高考……不断扩大招生范围,降低入学门槛,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生源紧张的形势,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复杂化,给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过去高职院校虽然录取分数线低于本科,但同一班级的学生录取分数基本在同一层面内,入学前接受过相同内容、相同程度的教育,其知识基础、理解能力都相接近,教学开展相对较为轻松。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一个教室里听课的学生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的理科生,又有普通高中毕业的文科生,还有对口招生的中职毕业生或技校生,甚至可能有已工作多年又重返课堂的往届普高或中职毕业生。这种混合班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在这种生源复杂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项目教学法应对混合生源教学的构想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2003年由德国联邦职教所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制定的教学模式,因为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广泛推行。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更表明,项目教学法的合理应用,有可能成为解决复杂生源教学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混合生源教学班项目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按以下的方式展开。

1.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兼学习小组,分组时尽量将各种生源的学生混合搭配,仿照企业班组管理模式,建立组长负责的制度。

2.将任务驱动贯穿课程教学始终,每个项目的开始均由教师先下达工作任务,并引导各工作小组将任务分解和分工,做出工作计划,完成方案选择、决策和实施。分工时务必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发挥各人的长处。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将每一个学生对应到一个具体的生产岗位。

3.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教师对工作实施过程暨学习过程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价。其中自主学习是所有项目教学法的共性,对于混合生源的情况则应该加强互助式的相互学习。

4.项目变换的时候,教师应当要求或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轮岗”,即进行角色调换,以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均衡全面的培养。

5.建立一定的自评、互评和竞争机制。并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和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混合生源教学的依据

首先,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在混合生源编班教学模式下更容易推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应包含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而在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往往属于一般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律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遇到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以及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等。而这些能力仅靠开设一些通用的职业能力指导或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很难收到实际效果。采用项目教学则可以将这些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融合起来;项目教学的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的能力无疑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的评价机制要求学生在就业前就适应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的评价;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促使学生必须注重团队协作;项目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方式本身使得学生必须自行收集资料、制定计划、决策和实施;根据实施项目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档,进行工作总结和汇报等,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锻炼。然而以上关于项目教学的构想以往在面向单一生源实施的时候却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其原因在于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要同步培养的职业能力过多,而其中一个方面的能力不具备就有可能导致项目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其次,混合生源编班模式下采用项目教学有利于学生潜能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定位。即便具体到高职教育的某一个具体确定的专业,也不可能和不应当将学生塑造成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式样。以电子、机电类的专业为例,如果把学生都培养成操作能手型,那么管理工作由谁来做?产品推销由谁来做?相关的服务和培训由谁来做?是不是再开辟新的专业培养这类人才?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而且现代教育科学认为:教育的导向应当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应该将所有人强行塞入一个外部制定的模式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为学生构建相同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能够达到某个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才是好学生,这显然不利于发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在混合编班、生源复杂的情况下,学生不仅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不同,而且学习目的和对教学的要求也可能不尽相同,传统教学就更难满足学生的需要。相比之下,采用项目教学的小组分工合作模式鼓励学生发挥所长,也允许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选择主攻的方向。以电子电气类专业为例,实践中发现,多数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中职毕业生更愿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普通高中理科毕业生则忙于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而文科毕业生可能更愿意做文档搜集整理的工作。只要善加引导,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职业能力中培养训练自己的强项。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模式可以让已有发展目标的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收获,也可以让尚无明确发展目标的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长处,给自己一个较为恰当的职业定位。而这样做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当学生跨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后,只有那些恰当定位,干自己感兴趣工作的人才最容易获得成功。

最后,混合生源编班模式下采用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发现和发挥自身的长处带动个人的全面发展。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门槛的不断降低,不少高职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知识基础太差,学习兴趣低下。基础相对较差固然是现实,但其中有不少学生是在入学的几堂课之后被打击到自信心“扫地”的。高考考分低只能证明高考的内容不是这些学生所长,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一无所长,但如果在迈入大学门槛后,还不发掘出他的长处或不给他发现自己长处的机会,学生就真的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在各种生源混合编班的情况下,学生知识与技能背景完全不同,如果采用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所有学生面临相同内容、相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任何一门课都可能难倒一大片,彻底击垮这些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反过来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大多也见到过这样的事例:教师的一次鼓励可以令一个学生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甚至可以让一个所谓的“学困生”变成门门功课优秀。这就是自信心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鼓励学生,受益的就不是一两个学生了,带来的效果将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但激励机制的形成仅靠教师发现的眼光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无疑项目教学法是较好的选择。而项目教学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相对擅长的任务。

四、项目教学法应用混合生源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综上所述,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混合生源混合编班教学有众多的优势,但实施过程中应当避免走入以下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片面理解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教师变成工厂管理人员。应当明确的是,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都是教学的外衣和形式,在此外衣之下,应当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不能将教学简单的演变成工厂或作坊模式,更不能将教师的职能弱化为工厂管理人员,而应当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首先把握好项目设计的环节,确保选择的项目教学载体能涵盖必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此外,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仍然需要老师统一讲授或示范,而且采用项目教学方式更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补充以完成知识能力系统化的工作。

误区之二:让学生实现自我定位变成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自我定位应当是在相应专业对应的职业范围之内的。一定专业的每一个合格毕业生都应当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关的职业能力应当得到全面的培养,只是允许各人在其中有所擅长。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只学习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而放弃其他。因此教师在教学规划时就必须制定全面公平的评价方案刺激学生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则更应该利用项目教学的师生互动优势指导每个学生弥补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短板”。还应充分利用“小组”或“团队”兼具的工作、学习两方面的职能,发挥小组的工作职能时要注意将“轮岗”严格落实,要求学生擅长与不擅长的工作都要做一做,可以分先后,但不可以逃避困难的工作;发挥小组的学习职能时,应努力营造互相学习的氛围,要求学生相互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建立一定的机制鼓励团队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近年来的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证明,它确实是一种较好的职业教育手段,在高职生源日趋复杂的新形势下,它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更体现一定优势。但它的应用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人除了具备“双师”素质之外,还要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有全局观,要对复杂多变的课堂状况具有掌控能力,要从了解一个班学生的整体转变为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要引导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不但要担负“教书”的职责,“育人”的工作也要同步进行。不过挑战总是与机遇同行,深入理解和推行项目教学或可为高职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2]黄一珊.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1,(14).

[3]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作者简介:黄荻(1974-),女,讲师,长期从事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与研究;鄢立(1972-),女,讲师,长期从事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