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凤妹

摘要:幼儿美术活动的活力在于不断地求新求异,这就是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体现。创造力的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而幼儿园的创意手工又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主要形式,它能充分地激发幼儿创作兴趣,让幼儿大胆地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创作方式。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创意手工活动中幼儿与材料、环境、空间、评价等的相互关系,引导孩子积极思维,大胆地创造。

关键词:创意;手工活动;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283-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体现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目标和要求,其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在幼儿园的创意手工活动中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创作的兴趣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大胆地、无拘无束地用一定的方式去表达,挖掘手工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孩子积极思维,大胆地创造。

一、丰富的材料是激活幼儿创造力的源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高活动的条件。在创意手工活动中,材料的提供是相当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投放的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幼儿是通过摆弄材料,在操作中把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然后运用到手工制作中,因此,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至关重要。如我们在《碟岛乡土资源在创意手工活动中的运用研究》的课题实施中,手工活动“有趣的贝壳”的创意手工系列活动中,让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幼儿到海边拾贝壳,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贝壳,通过引导幼儿认识贝壳、玩贝壳等形式了解贝壳的外形特征,知道贝壳有大有小,有圆形、椭圆形、扇形、半圆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丰富多彩的颜色,激发幼儿接近材料,产生对材料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漂亮的贝壳挂饰”活动中,我们先启发幼儿说说贝壳像什么?你要用什么贝壳来制作哪些有趣的东西?幼儿边操作边思考教师的问题。有的说,锥螺壳像长颈鹿的脖子;有的说像火炬;有的说花蛤壳像蝴蝶的翅膀;有的说鲍鱼壳像小鹿的身体;扇贝壳像孔雀的屏。幼儿在与丰富的材料互动中获得知识信息,打开思维想象的闸门,他们就开始自由选择材料,自由运用自己的方式组合材料进行创作。幼儿的作品丰富多彩,有的会利用几种贝壳制作出一副有主题的挂饰,如用鲍鱼壳做小鹿的身体、用锥螺壳做长颈鹿的脖子和四条腿、海瓜子壳拼成小草和花、花蛤壳拼贴成蝴蝶,这就形成一幅长颈鹿站在草地上吃草的栩栩如生的画面。因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能够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的知识和创作的素材,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源泉。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激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创造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对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手工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创造性,而丰富的环境是幼儿创造的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设用感官去接触事物的机会,鼓励幼儿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幼儿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例如,在开展贝壳拼贴活动之前,我们先带幼儿参观贝雕工艺品厂,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贝雕工艺品的外形特征、颜色,探究各个贝雕工艺品是用几种贝壳制作成的,鼓励幼儿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另外,我们还发动家长和我们共同收集实物贝雕工艺品和从网上下载的贝雕作品的图片,把它们布置在活动室的四周,让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探索分析作品的制作方法。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再加上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知识信息,鼓励幼儿大胆地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幼儿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教师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宽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幼儿才能够大胆创造,他们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

三、给予幼儿充足的创作的空间是激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

在创意手工活动时,我们以“让幼儿自主体验,自主学习”为宗旨,始终将“实践出真理”的理念贯穿整个活动,因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要通过动手去实现的,幼儿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在创意手工活动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外应给予幼儿足够的动手机会,以及与同伴、教师交流的空间,引导幼儿探索表达,只有幼儿经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按自己的想法去创作。例如,在开展“有趣的贝壳拼贴”系列创意手工活动中,我们在活动室里创设了一个“百变的贝壳”操作区,投放了各种各样的贝壳,让幼儿玩贝壳、摆弄贝壳,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尝试着运用各种各样的贝壳拼摆,自由发挥想象,产生了不同作品效果,有的用响螺壳和小锥螺壳组成蜗牛;有的用鲍鱼壳和泥虷壳组成憨态可掬的小熊;有的用大的花蛤壳和海瓜子壳组成向日葵;有的用青斻壳和锥螺壳组成孔雀开屏;等等。就这样幼儿在活动中不断的实践、交流、认识、再实践,反反复复,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在无形中不断提高,也正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动手机会和创作空间,幼儿才可以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让各种材料在幼儿的尝试、探索、操作中互相组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得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得以发展。

四、教师正确的指导是激活幼儿创造力的核心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在创意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理解幼儿,关注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在介入指导幼儿时,语言指导要讲究艺术性,要调动幼儿进行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着重幼儿进行创造的过程,不能只一味追求创造的结果。例如在一次“好玩的沙瓶”制作活动中,有一位幼儿选择了一个矿泉水瓶装了沙后,又选择一个小球和一块布,他把小球套在瓶口上,把那块布披在瓶子上,这时教师走过去问他:“这是什么?”幼儿回答:“这是超人。”这位教师皱了皱眉头又说:“超人的衣服是这样的吗?我觉得这块布应该剪一剪。”这位幼儿急着说:“超人是在飞的。”这位教师又说:“在飞时超人的衣服也很漂亮的。”然后,教师就走开了,到其他桌去指导幼儿。这位幼儿满脸不高兴,呆呆地坐在那,一动也不动,他再也不操作,刚刚闪烁的创造火花熄灭了。

因此,教师对幼儿的作品和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不能立即给予评价,应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对幼儿发展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悉,要通过与幼儿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他们进行创作思维,这有助于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特别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对教师情感的依恋强,教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造行为。

其次,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指导。教师要本着尊重幼儿的意愿和个体差异,要体现幼儿的自主意识的原则,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予幼儿个性化的引导与鼓励,激发幼儿对创意手工活动的兴趣,积极发挥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兴趣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幼儿制作过程中要正确对待每一个作品,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创作,不要以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去看待幼儿作品,要用心去聆听幼儿对作品的描述,让幼儿有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和创造的方式,激发幼儿创造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在指导幼儿创作时,要了解每个幼儿的艺术表现力的情况和特点,做到因人指导,促进每个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幼儿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创意手工活动感兴趣。如在课题开展的“木麻黄叶和松叶”贴画系列活动中,教师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在利用了木麻黄和松叶贴出事物的外形后,指导他们运用辅助材料木麻黄籽、松果瓣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对有几位能力弱的幼儿,他们虽然都是模仿老师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图片内容和教师的范例来粘贴,但他们粘贴得很认真,又很形象,比以往进步多了,教师还是表扬了他们,并对他们提出要求,“下次可以用木麻黄的叶子贴出其他的物体,如可爱的小动物;好吃的水果等,那就更棒了。”那几位幼儿听到教师的表扬,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因此,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教师每一句亲切的提示、每一个赞许的眼神、每一个会心的微笑、每一个关爱的动作,都能增强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使幼儿勇于表达,敢于创造。

总之,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的那样,“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他呼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但幼儿创造的萌芽是娇弱的,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教师要做有心人和辛勤的园丁,细心地培育和浇灌那些天真浪漫的“创造的幼芽”,让“创造的幼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文馥.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Z].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